编前语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现分享一篇文章《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及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在肝纤维化及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年9月至年9月初次就诊厦门医院临床诊断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肝硬化代偿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Fibroscan检测。以肝硬化患者为研究1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间瞬时弹性测定值(E值)情况来判断Fibroscan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率。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2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间的肝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值来判断Fibroscan检测肝脂肪变程度的准确率。结果研究1组共纳入肝硬化患者83例,对照组纳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例。E值(kPa)以7.3为临界值时,研究1组与对照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80%vs29.73%,c2=.,P=0.);E以9.7为临界值时,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80%vs11.01%,c2=.,P=0.);E以12.4为临界值,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39%vs4.87%,c2=.,P=0.);E以17.5为临界值,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98%vs1.85%,c2=.,P=0.)。研究1组E值中位数为26.30kPa,对照组E值中位数为6.10kPa,两组间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研究2组共纳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例,对照组纳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例。以CAP值≥.7dB/m为阳性,研究2组阳性例,阴性46例;对照组阳性例,阴性例。研究2组与对照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72%vs31.68%,c2=.,P=0.)。研究2组CAP值的中位数为dB/m,对照组CAP值的中位数为dB/m,两组间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Fibroscan在肝纤维化及脂肪肝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肝脂肪变
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是一种新型的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仪器。它采用的是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探头振动轴发出低频弹性波,弹性波在体内传播,探头上的超声换能器发射超声波跟踪弹性波的传播并测量其速度,随后显示器上显示相应的图像,同时仪器使用特定的运算法则将速率转换成硬度值。弹性数值越大,表示肝组织硬度值越大。Fibroscan测量肝脏脂肪变的原理,是利用受控衰减参数理论来评估肝组织的脂肪变数值。肝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attenuationparameter,CAP)值越大,表示脂肪变数值越大。近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Fibroscan在诊断慢性肝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年9月以来我院检测的慢性肝病的肝硬度及肝脂肪程度的情况作一总结,以进一步明确Fibroscan在肝纤维化及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
0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年9月至年9月初次就诊厦门医院临床诊断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肝硬化代偿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版)》中的诊断标准;肝硬化代偿期的诊断符合《内科学(第8版)》中肝硬化代偿期的诊断标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年龄范围为16~85岁,性别不限。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对照组)、肝硬化组(研究1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研究2组)。
1.2方法:每个患者均进行一次Fibroscan检测,取得其瞬时弹性测定值(E值)及CAP值。本研究使用的Fibroscan仪器是由法国Echosens公司生产的机型及M型探头。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固定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右手放在头后,暴露胸部肝右叶区的肋间隙,换能探头涂耦合剂后,紧贴肋间隙皮肤做透声窗,取7-8肋间隙为检测点。要求每个患者成功检测10次,以所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中位数为最终结果。所有测量值的四分位间距与中位数的比值<30%,且成功率≥60%为有效测量。根据中国诊断参考标准,将肝硬度值分为5个阶段:E值(kPa)<7.3为F0,7.3≤E<9.7为F1,9.7≤E<12.4为F2,12.4≤E<17.5为F3,≥17.5为F4。CAP值(dB/m)分为4个阶段:<.7为S0,≥为S1,≥为S2,≥为S3。通过比较研究1组与对照组间的E值来判断Fibroscan检测肝纤维化的准确率,比较研究2组与对照组间的CAP值来判断Fibroscan检测脂肪程度的准确率。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数据符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分类数据采用率表示;连续变量组间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数据组间差异应用c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对照组共纳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为(37.80±17.30)岁。研究1组纳入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3例,男性60例,女性23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为(54.53±13.15)岁。研究2组纳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例,男性例,女性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为(46.50±14.66)岁。
2.2E值结果:E以7.3,9.7,12.4,17.5kPa为临界值时,研究1组与对照组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表1)。研究1组E值中位数为26.30kPa,对照组E值中位数为6.10kPa,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P=0.)。
2.3CAP值结果:以CAP值≥.7dB/m为阳性,研究2组阳性例,阴性46例;对照组阳性例,阴性例。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2组92.72%vs对照组31.68%,c2=.,P=0.)。研究2组CAP值的中位数为dB/m,对照组CAP值的中位数为dB/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P=0.)。研究2组阳性组中CAP值(dB/m)≥的有85例,≥的有例,≥的有例;对照组的阳性组中CAP值≥的有例,≥的有例,≥的有88例。两组间CAP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83.,P=0.)。
03
讨论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可逆中间环节。因此,及时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逆转肝纤维化对慢性肝病患者至关重要。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Fibroscan具有无创无痛、快速简便、可重复、安全、准确、即时等优点。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至少有万的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研究发现,Fibroscan是诊断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可靠无创检测方法。有研究发现,Fibroscan在肝硬化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诊断的敏感性高达90.4%。近期,秦敏通过Fibroscan与肝穿刺病理结果比较,发现Fibroscan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整体符合率96.77%,诊断肝硬化敏感度%,特异度93.33%。本研究发现,Fibroscan在肝纤维化检测方面,肝硬化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肝硬化组E值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对于肝硬化者,Fibroscan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这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提供重要帮助,并对临床指导肝硬化患者早期抗肝纤维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逐渐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约有15%的中国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准确及无创地诊断脂肪肝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CAP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指标。陈建能等研究发现,CAP诊断≥5%脂肪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本研究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及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的CAP值阳性率比较,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阳性率(92.72%)明显高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31.68%)。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CAP平均值明显高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对于明显脂肪肝患者,Fibroscan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这表明Fibroscan在脂肪性肝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肝硬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因此,准确无创地诊断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发现,Fibroscan可对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进行定量检测,在诊断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对明显肝纤维化及中重度脂肪肝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轻度肝硬化及轻度脂肪肝可能存在假阴性情况。Fibroscan将成为肝纤维化及脂肪肝无创检测的重要方法。这一发现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察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略)
作者信息
厦门医院肝胆内科
陈玲玲吴梅梅林伟国郑伟兵朱琪[1]
基金项目:年福州市卫计系统创新团队培育项目(-S-wt5)
[1]通信作者,Email:Zhuqi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by/1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