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大医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北大医学发展理念,践行大学临床医学+X战略,布局北大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探索建设跨学部、跨学科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年3月起,北医官微开设了“科研成果扫描”栏目,为读者及时介绍北大医学最新科研成果。时至今日,本栏目将持续为您呈现,共同见证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成果!
课题内容
发表期刊
作者
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点——对—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的分析
BMJ
北大公卫
马军
星一
肿瘤治疗新靶点TBK1与抑癌基因VHL功能缺失存在"协同致死"效应
CancerDiscovery
医院
龚侃
张青
金砖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Circulation
北大公卫
马军
邹志勇
PSMP/MSMP蛋白通过CCR2受体途径促进肝纤维化,揭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JournalofHepatology
基础医学院
王应
光果甘草双C-糖基转移酶的功能表征与催化机制研究
JACS
北大药学院
叶敏
大规模巴豆酰化修饰组学揭示CDYL调控的RPA1巴豆酰化在DNA同源重组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ScienceAdvances
基础医学院
梁静
鼠脑投射与功能特异性CRISPR-SaCas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
ScienceAdvances
基础医学院
万有
伊鸣
定点Cas9-核酸偶联提高精准基因编辑效率
ScienceAdvances
北大药学院
刘涛
李默
中国成年人肥胖指标与慢阻肺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
北大公卫
李立明
余灿清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OX2OT通过调节膀胱癌细胞的干细胞特征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MolecularCancer
医院
周利群
全生命历程肥胖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AnnalsofNeurology
北医三院
樊东升
北大公卫
黄涛
二甲基亚砜催化的芳烃后期氯化修饰反应
NatureCatalysis
北大药学院
焦宁
详细内容即刻呈现
公共卫生
《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点——对—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的分析》
Infectiousdisease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inChina:Analysisofnationalsurveillancedatafromto
成果简介
年4月2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和星一副研究员团队在医学权威杂志发表最新研究,利用—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对6-22岁大中小学生中法定传染病三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传染病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过去十年间共有名学生罹患传染病,但学生群体中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法定传染病死亡率从年的0.21/10万下降到0.07/10万,发病率从年的/10万下降到年的/10万,因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发病增加,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年达到/10万。十年来法定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模式发生改变,高致死率的国际检疫类传染病已基本消失;除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从年的96/10万下降到年的7/10万;胃肠道传染病或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发病相对平稳,但伤寒/副伤寒和痢疾发病率明显下降;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疟疾下降最为明显;人畜共患类传染病的发病率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无法预测的疫情暴发,如年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病仍然是危害学生健康的主要细菌感染类传染病,是导致传染病死亡的第三位原因,猩红热病例10年间翻了一倍;年到年间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以性传播疾病为主)增加明显,特别是HIV/AIDS发病率增加了5倍,自年开始起取代狂犬病成为传染病首位死因,以高中及以上男生增加为主,但随着我国HIV/AIDS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出现增长势头被遏制的迹象。
正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青少年健康研究专家GeorgePatton教授所说中国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需大力推广其对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对西部地区传染病防控措施,改善地区健康不平,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健康和性教育,并与其他国家一样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监测及防控,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型突发传染病的威胁。
该工作马军教授和星一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董彦会博士和王丽萍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感谢为中国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做出贡献的所有医疗卫生人员和科研人员。
作者简介
马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儿少卫生中心主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学校卫生监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副组长。主要从事儿童生长发育、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学生疾病预防及学校卫生管理等研究35年。主持和已完成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近项,发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传染病等相关中英文论文近篇。
星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就职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硕士,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博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学校卫生监督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委员。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全国学生常见病与影响因素监测、学生传染病监测、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健康公平等研究20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18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传染病、慢性病、伤害及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等中英文论文20余篇。
《金砖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TimetrendsincardiovasculardiseasemortalityacrosstheBRICS:anage-period-cohortanalysisofkeynationswithemergingeconomiesusing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
成果简介
年3月10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和邹志勇团队首次报道了近25年来金砖五国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成果。金砖国家(BRICS),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是代表世界新兴市场的五个主要国家,人口占世界的42.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利用GBD数据,本研究发现金砖五国心血管疾病的标化死亡率下降幅度和速度要明显低于北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50%),而巴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力改革初级卫生保健医疗体系和控制国民吸烟率(从35%下降到17%),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不仅下降幅度(45%)超过北美国家(39%)和中国(16.4%),而且年标化死亡率(十万分之.6)也低于中国(十万分之.1)。中国居民的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总人数却快速上升,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社区和学校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有待完善。另外,只有11%的人得到了基本的心肺复苏,提示全民急救技能有待增强。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中,中国居民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率仍然居高不下,而且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二手烟暴露率为68.1%,控烟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总而言之,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马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儿少卫生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学校卫生监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副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学生疾病预防及学校卫生管理。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邹志勇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青少年健康、学生常见病监测及干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项目等1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起草并提交《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法规修订草案等政策研究报告2份。以第四完成人获得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中国成年人肥胖指标与慢阻肺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AssociationbetweenadipositymeasuresandCOPDriskinChineseadults
成果简介
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人群肥胖指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体重控制和慢阻肺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慢阻肺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重要威胁。保持适宜体重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预防多种慢性病。既往文献表明肥胖与炎症反应及肺功能降低有关,然而肥胖与慢阻肺发病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腰围是能反映腹部脂肪蓄积的肥胖指标,但关于腰围与慢阻肺的研究有限,而且缺乏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KadoorieBiobank,CKB),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通过对45万余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发现基线腰围与慢阻肺风险呈正向关联,中心型肥胖是慢阻肺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基线体质指数过低(<18.5kg/m2)也与慢阻肺发病风险升高有关。研究结果提示,保持适宜体重、控制腰围可能有助于预防慢阻肺。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资助,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灿清副教授。
作者简介
李立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流行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全球健康(英文版)》杂志主编。年获美国EISENHOWER总统奖,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奖,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慢性病病因研究和老年保健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中方项目负责人。
余灿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肿瘤预防学组委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项目)和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大型人群队列研究开展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同时致力于将数据科学的方法应用与大型队列研究的数据收集、质控、管理和共享的全过程。
《全生命历程肥胖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LifeCourseAdiposityand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MendelianRandomizationStudy
成果简介
年1月9日,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黄涛博士合作发表有关渐冻症的病因学研究成果。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又称渐冻症,是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萎缩及锥体束征,多数患者在发病3~5年内死于呼吸衰竭。由于大部分ALS为散发性,多数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因此探究与发病有关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目前,ALS除运动神经元损害外,糖脂代谢紊乱对ALS的发生和预后起到关键作用。
本研究根据与全生命历程肥胖(包括出生体重、童年BMI、体脂率、成年BMI、腰臀比)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对例渐冻症患者与例对照人群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表明,肥胖可能降低渐冻症发生风险,其中体脂脂肪对降低渐冻症风险尤其显著,且具有因果关联。该结果支持既往观察性研究结果,保持一定脂肪对渐冻症发生是有益的。这可能是因为脂肪作为一个高效的能量供应储备,给运动神经元提供更充足能量供应,延缓运动神经元变性,推迟渐冻人发病。该研究对于携带致病基因的高风险人群和渐冻症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维持良好的营养摄入,保持一定脂肪,可能会延缓疾病发生发展,让愈后“好一点”。
医院神经内科级博士研究生张林净为该工作第一作者,樊东升教授与黄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唐璐助理研究员对本研究给予重要指导。
作者简介
樊东升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病,发表论文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教育部"工程"及北京市科委,教委等重大项目基金课题;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医学攻关/支撑课题以及国家"计划"项目学科子课题等。
黄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任职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育部分子心血管病学重点实验室,担任北京大学智能研究院智慧公众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篇。获得年国际营养基因组学与营养遗传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年美国心脏学会theScottGrundy最佳研究奖,年国际营养科学大会EarlyCareerTravelGrant奖。目前担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膳食营养与健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营养流行病学分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烹饪营养分会理事。
基础医学
《PSMP/MSMP蛋白通过CCR2受体途径促进肝纤维化,揭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PSMP/MSMPpromoteshepaticfibrosisthroughCCR2andrepresentsanoveltherapeutictarget
成果简介
年12月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应教授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席建忠教授和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尤红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有关PSM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损伤诱导肝纤维化的新机制,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潜在PSMP抗体药物。
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仍有许多基因功能一无所知。在马大龙教授建立的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和王平章副教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王应教授课题组通过建立细胞趋化筛选平台发现了多个尚无功能报道的具有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目前已成功注释了其中PSMP-CCR2、FAM3D-FPR1和FPR2、FAM19A5-S1PR2、FAM19A1-GPR1四种新细胞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受体。PSMP作为其中之一,经受体筛选鉴定,证明PSMP的趋化功能受体为CCR2(PeiX,etal.TheJournalofImmunology,;(4):-86.)。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重要阶段,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治疗尚缺少FDA批准上市的有效抗肝纤维化药物。在生理状态下,PSMP在人体正常组织广泛低表达。在本研究中首次发现PSMP在多种病因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肝组织显著高表达。与CCR2基因敲除小鼠相似,PSMP基因敲除小鼠肝纤维化明显减轻。PSMP促进肝纤维化机制涉及CCR2依赖的PSMP对炎症浸润巨噬细胞和肝星形细胞的直接作用。王应教授课题组原创构建的对人和小鼠PSMP均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3D5,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均能明显抑制小鼠肝纤维化,为PSMP抗体药转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简介
王应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以全基因组人类蛋白编码基因数据库为背景,从事原创发现人类新趋化细胞因子,揭示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自主创新药物研发。主持多项国家、部委、企业合作课题。申请发明专利多项,获授权8项(美国1项)。
《大规模巴豆酰化修饰组学揭示CDYL调控的RPA1巴豆酰化在DNA同源重组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GlobalcrotonylomerevealsCDYL-regulatedRPA1crotonylationinhomologous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by/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