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应用,分子影像学在功能成像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作为一种优越的影像技术手段,分子影像学能够对活体内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进行描述和测量,是一门集医学影像技术与计算机、核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学科。
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核医学成像、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及超声成像等。其中,MRI是在传统影像技术的基础上,以特殊分子为成像研究对象,将非特异性的物理成像转化为特异性的分子成像,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同时又可获得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方面的信息,在临床诊疗工作和基础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肝脏参与体内去氧化、分泌胆汁以及调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储存肝糖等代谢过程;此外,肝脏还具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等作用。临床上有关肝脏的检查及研究方法种类繁多,每一种方法均有其自身某种优势及局限性。通过多模态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全面评估肝脏组织的特征,并能够提供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数据,因而临床应用广泛。现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1.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使细胞外、细胞内和血管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可视化,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反映组织的功能状态。由于对运动敏感,患者呼吸、心跳、肠管等运动均可导致图像质量下降,DWI在腹部的应用受限。呼吸门控、心脏门控、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等技术的引入,使DWI克服了上述不足。DWI具有良好的检测肝脏病变能力,并且可以在无造影剂的情况下实现定量评价。DWI不仅能够对常规序列难以鉴别的病变提供微观领域的诊断信息,还可提供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辅助信息,因此肝脏DWI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
1.1DWI在肝脏肿瘤学中的应用
DWI已被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的定性和定量评估。DWI主要用于寻找肝内转移病灶,其优势在于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对于小病灶,尤其是微小毫米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DWI相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肝肿瘤检出率,并可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做出准确的鉴别。此外,由于DWI具有更好的信噪比,低扩散灵敏度(b值)通过抑制肝实质背景使血管能够更好地显示,因而DWI利于对肿瘤组织的临床分期。而DWI在体内区分坏死和存活肿瘤区域的能力,使其适用于监测肿瘤的治疗。
通常认为肝脏局灶性病变间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差异显著,依据ADC值分析能够对常规扫描诊断困难的肝脏病变进行有效鉴别,然而有研究表明,ADC值在局灶性病变间部分仍有重叠。因此,依据ADC值进行鉴别诊断,尤其对一些肝脏良性实性肿瘤、肝癌、坏死或囊变的转移瘤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还需大量的数据支持,相应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1.2DWI在弥漫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
通常认为DWI较常规MRI能更早地对肝弥漫性病变做出诊断。对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有学者认为,ADC值随着肝脏纤维化等级的进展而降低,这可能与肝脏纤维化后水分子扩散受限有关,纤维化程度越高,扩散受限越显著。然而,ADC值在活体组织中不仅受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影响,微循环中血液灌注对ADC值的影响更为显著,微循环灌注几乎是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数倍以上;此外,ADC值反映的扩散权重受b值影响极大,如果b值变小,ADC值所反映的微循环灌注权重增大,b值增大,ADC值则反映组织内水分子以扩散运动为主。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DWI能够很好地将生物组织中水分子扩散与微循环灌注区分开。
例如,有研究报道了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DWI参数诊断肝纤维化的功效,结果显示,灌注相关的扩散参数(D*:快速ADC,f:灌注分数)与肝纤维化/硬化肝脏中的限制性因素显著相关,而扩散相关参数(D:慢速ADC)与肝纤维化/硬化肝脏中的限制性因素则无显著相关性。然而,Zawada等的研究认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无法预测肝纤维化,而基于高b值计算的ADC值,在预测显著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Hansmann等研究证实,脂肪变性对ADC值有影响,脂肪变性可使ADC值降低,因为肝细胞脂肪含量增加和细胞外间质脂肪积累导致空间减少而限制了水分子扩散。此外,DWI评价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功能及形态的改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首先遭到破坏的是微循环,然后才出现肝细胞的损伤,而微循环障碍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生理病理基础之一,其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d/1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