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一直以来依赖于肝活检病理诊断,这种创伤性检查具有许多明显不足,如具有创伤性、难以反复活检、有一定的并发症(1/3的患者有疼痛;0.3%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结肠和胆囊穿孔等;还有0.03%的死亡率)、病变在肝脏内不均匀、存在观察者自身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标本长度不够(长度20mm和10个汇管区)等易出现低估以及标本破碎及肝包膜下纤维化可造成假象。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无创的血清学指标来评估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包括常规生化、纤维化、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单项指标能足够敏感、准确地反应肝纤维化程度。
调查显示,肝硬化占据国际上疾病死亡病因的第六位,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万,加上慢性丙肝、脂肪肝、血吸虫病、免疫性肝病等,构成了庞大的潜在的肝纤维化患者群。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各种因素导致的肝损伤,都可继发肝纤维化形成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肝纤维化,使之逆转或延缓其发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肝纤维化检测的方法有三种,即病理学检测、影像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目前,病理学检测依然是肝纤维化检测的“金标准”,而影像学和血清学作为辅助诊断的项目。虽然病理学检测的认可度最高,但是因为具有创伤性,并且技术难度和风险度都很高而致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特别是不能够监测患者的病情。影像学的发展对肝纤维化的诊治非常地有意义,但是存在分辨率普遍偏低的情况,这对早期肝纤维化的发现和诊治失去价值,从而使病人失去肝纤维化治疗的宝贵时间。血清学检测则是对病理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测最有效的补充,不仅可以监测病人病情,而且对早期肝纤维化的发现和治疗非常有价值。
肝纤维化检测的血清学指标非常多,目前国内多采用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和Ⅳ型胶原联合检测来诊断肝纤维化。其中,HA又称“小肝穿”,测定具有以下作用:1.反映肝脏纤维化形成;2.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3.反映肝细胞功能;4.反映肝脏炎症性病变;5.无论是无症状性病毒感染或严重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胆汁性肝硬化,HA均是有效指标,可用于药物疗效观察及病情的动态观察。就目前临床研究而言:HA是目前众多纤维化生化指标中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80%以上)。
LN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病因密切相关,LN水平在酒精性肝硬化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硬化和胆汁性肝硬化,LN水平可反映酒精性肝病是否存在门脉高压及门脉高压程度,但在非酒精性肝硬化,LN则不能用于门脉高压的诊断。
PⅢNP是PCⅢ在细胞外形成原胶原前,被相关酶切下后进入血循环的氨基端尾肽。完整的PⅢNP主要通过窦状隙内皮细胞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被清除,故胶原代谢活跃及肝功能损伤时,血清PⅢNP升高,PⅢNP被视为肝纤维化生成的血清学指标。PⅢNP的含量可以有效地区别轻型与中/重型慢性肝炎,提示活动性肝纤维化,是反映慢性肝纤维化活动性和程度的指标。
Ⅳ型胶原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时肝内Ⅳ型胶原合成增多并大量沉积,致使肝窦毛细血管化。由于胶原降解的增加常伴有更多的再合成,因此,确切地说,它们是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的指标。研究表明,Ⅳ型胶原成分的检测对判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9%)和特异性(82%)。
此外,该四项检测采用的标本均为血清,抗凝或促凝的血液标本不适于该系列检测,主要因为基质效应,不同方式处理的标本测出的结果会有整体偏差。
目前国内公认的这四项指标即HA、LN、PⅢNP、CⅣ,其诊断肝脏纤维化的灵敏度已达60-70%,特异性也在90%以上。因此,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患者早期治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测方法。
查找账号医学检验圈by华通医疗或加我们的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d/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