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普及,由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等)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已为大家熟知,且国家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乙肝疫苗全民接种、血液制品管理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等。然而在临床上,许多肝功能反复异常的患者并非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对于这些患者而言,我们通常会建议其做一次免疫功能检查,排除一种难以察觉、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肝脏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
所谓“免疫”,是指人体为对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即抗原)入侵而产生的一种具有“自我保护”作用的免疫蛋白(即抗体)的过程。不同抗体针对特定的抗原有着特异性识别作用,当下次再有同类病原微生物(抗原)入侵人体时,抗体就会和它结合,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使其失去致病性,维护身体健康。有时候,抗体也会出现“识别障碍”,错将人体自身的某些脏器当作是对人体有害的抗原进行攻击,就像人们常说的“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就是因为免疫系统发生了紊乱,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肝细胞,从而造成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受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可进展至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目标人群:中青年女性病因:肝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特征:起病隐匿,病情严重,易变肝硬化确诊:自身抗体+肝穿刺活检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常导致严重的肝炎,并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约30%的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出现肝硬化。超过40%的患者至少并发一种免疫性疾病(最主要的是甲状腺疾病或类风湿关节炎)。
半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起病隐匿,最常见的症状是嗜睡或极度疲劳不适。此外,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部不适或疼痛也较常见。10%~20%的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有些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仅仅是关节炎或皮疹,最初常就诊于风湿科或皮肤科。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典型血清生化表现为肝炎性改变,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和胆红素浓度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正常或轻微升高,以及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引起的高g-球蛋白血症。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AIH患者都存在一种或多种高滴度的自身抗体,70%~80%的患者呈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SMA)血清学阳性,60%~90%的AIH患者存在核周染色的抗中性粒细胞浆的自身抗体(pANCA),少部分患者(3%~4%)存在1型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在治疗过程中,自身抗体的滴度常波动,当治疗有效时,抗体滴度可能下降或转为阴性,但自身抗体的滴度并不能可靠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为帮助排除其他肝病,并精确评价肝病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因为血清生化异常和自身抗体滴度均不能可靠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是界面性肝炎。
临床上,很多患者都十分害怕做肝穿刺活检。实际上,肝穿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在超声定位下进行的经皮肝穿刺活检十分安全,患者在接受活检的第二天就可出院。穿刺取出、用作病理诊断的肝组织只有1/3牙签大小,且肝脏有着极强的再生能力,不必担心肝功能会因此受到进一步损伤。
通常,凡是有明确组织学证据(界面性肝炎,伴或不伴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免疫性肝炎患者均需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初始治疗,也可联合应用硫唑嘌呤。初始治疗常选择联合用药,以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也可先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病情缓解,随后再应用硫唑嘌呤维持治疗。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由于大多数病例需长期甚至是终身用药,故需注意防范药物的副作用。仅有汇管区炎症且无肝纤维化的患者,可暂不治疗。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情往往是波动的,故须严密监测。
长按图片可识别图中珠宝展变身展销会2015第十五届郑州珠宝展变身展销会2015第十五届郑州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d/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