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铜转运基因突变,铜不能从胆汁排出,肝、脑等组织铜沉积过多所致。医院感染科/肝病研究所杨旭教授是世界上诊治本病最多的医生,他建立了一整套诊断、治疗、预防新方法,建立了新的肝铜标准测定方法及新的诊断标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肝豆状核变性》专著,2篇发表于Hepatology杂志的肝铜研究论文被同行专家认为是肝豆状核变性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
在第五届全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学术会议上,杨旭教授应大会邀请作主旨报告,将他在肝豆状核变性领域浸淫二十余载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大家。这也体现了大会对该疾病的重视。为方便更多的医生学习,本刊特约杨教授撰写了《肝豆状核变性:从临床经验到临床证据》,本期先向大家介绍杨教授对该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心得(杨教授的治疗和诊断经验请
肝豆状核变性:从临床经验到临床证据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少见而重要的遗传性疾病,本文介绍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讨论当前我国这一疾病新的变化和临床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高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水平。
我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铜转运基因突变,铜不能从胆汁排出,肝、脑等组织铜沉积过多所致。我从事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整整20年,亲自诊断、治疗、随访本病例;纠正了误诊的肝豆状核变性39例,其中误诊时间最长达10年;排除了高度疑似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余例。这些患者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香港、菲律宾和中东。
我们为每个患者建立了特殊病案,长期随访的患者占88%,所获得的资料系统、完整和准确,与通常的回顾性调查显著不同。利用这些病例,我们对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性的研究:驱铜药物的疗效及其毒副反应前瞻性观察;暴发性肝豆状核变诊断和治疗研究;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指标临床意义的纵向、多病种、大样本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研究;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新的肝铜标准测定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建立。积累孕育着创新,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患者越来越多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率约为20~30/百万。我国最早于年报告本病,本人年诊断第1例患者。开始几年临床遇到的患者很少,每年或几年才偶尔看见个别病例。近年来,每年新发病例多达60~80例,是20世纪90年代的50~倍(图1)。
图1.新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发病趋势
这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医务人员认识水平提高和诊断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肝豆状核变性不是罕见病。近二十年来,本病在全世界的发病趋势也有明显增加。所以近有学者提出,以前提出的本病的发病率是根据20世纪60~-80年代的诊断标准计算出来的,可能低估人群中实际的发病率。
经验总结:肝豆状核变性变性不是想像中的罕见病,值得重视。
年龄跨度越来越大
以前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年龄为5~35岁。近年文献报道的最小发病年龄为13个月,最大可到70岁。我们诊断的患者年龄跨度为9个月~65岁。14岁以下占40%,35岁以上占14%。低龄和高龄患者越来越多,≤5岁占6.3%;≥45岁占5.0%。
经验总结:各个年龄的人群都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年龄不能作为排除本病的依据。
不典型病例越来越多
典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有肢体震颤、语言障碍、流口水等神经症状和肝硬化,K-F环阳性,铜蓝蛋白降低等。但是现在不典型患者越来越多:无神经症状者占70%;K-F环阴性占27%;铜蓝蛋白正常或轻度降低占20%;不少患者仅有单纯转氨酶升高或脾肿大;有的既无症状又无转氨酶升高或脾肿大;少数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或其他疾病(我们已发现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乙型肝炎16例、丙型肝炎2例、戊型肝炎2例)。
经验总结: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鉴别诊断时不要忘记本病,病毒性肝炎要排除本病的可能性。
预后比以前所想的好
传统观点认为,本病是遗传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药物副作用大,预后不佳。其实,经过治疗,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在内的多数肝病可以恢复正常(表1)。笔者亲自诊治数百例患者,绝大多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学习或工作,有的已结婚生育。因此,只要坚持正规治疗,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好的。神经型患者的疗效略差,但多数仍有恢复或好转的可能。初诊时的症状轻重与长期预后并不完全平行,临床中遇到多例初诊时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最后恢复正常。
经验总结:不要轻易断言患者恢复无望,医生对预后的看法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态,要给患者和家属更多鼓励和希望。
表1.本组患者病死率变化
未完待续专家介绍杨旭,医院感染科/肝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年大学毕业,年研究生毕业,~年美国留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前科主任、湖南省肝病学会前主任委员/现任名誉主任委员、湖南省感染病学会前副主任委员。从事感染病、肝病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著作7部。主要研究病毒性和少见疑难肝病,研究肝豆状核变性20年,亲自诊治余例,患者来自全国25个省市、香港、菲律宾及中东,是世界上诊治本病最多的医生。建立了一整套诊断、治疗、预防新方法,建立了标准的肝铜测定标方法及其新的诊断标准,发表肝豆状核变性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我国第一部《肝豆状核变性》专著,2篇关于肝铜研究论文、年在世界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发表,被同行专家认为是肝豆状核变性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
相关阅读☆肝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实践与指南的结合——记第五次全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偏方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