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新作银河补习班看哭很多人,到底好

不得不说,邓超和俞白眉这次搭档创作的《银河补习班》,真有些出乎意料的不错。1、探讨教育主题,内核有意义《银河补习班》探讨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主题:对孩子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好的教育?这是邓超和俞白眉搭档拍摄的新作品里,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出乎意料”的核心表达。和以往类似《青春派》、《少年班》等教育题材的电影不一样的是,《银河补习班》没有选择以“老师”或“学生”为视角展开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家长”作为主视角,在表现父子关系之余,也着重探讨和思索了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正是因为选择了这个视角,影片在首映之后赢得了大量家长们的认可——在越来越注重孩子教育的现代,《银河补习班》所探讨的主题能引发许多的思考与共鸣。在电影里,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原本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工程设计师,因为替单位“背锅”入狱,他的妻子选择离婚,他的儿子马飞在学校里表现不佳,教导主任一度想要责令他退学。重新回归社会的马皓文试图修补与儿子的关系,他坚定不移地相信怀揣航天员梦想的儿子,并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引导和鼓励儿子的成长。马皓文的教育观念是主张“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理念下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而是更注重孩子本身的成长。这恰恰和马飞所在学校的教导主任(由老戏骨李建义饰演)所注重的“唯升学率观念”相反,以致于马皓文父子不得不和教导主任展开了观念上的角力。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制造了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并由此触发了关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大众话题,足以引人深思并产生共鸣。但这次邓超和俞白眉比较明智的一个处理是,他们并没有给“什么是好的教育?”下定论,更没有强行输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梳理不同的教育观念之余,将更多的选择与理解交给了观众。影片虽然借马皓文父子展示了“解放天性、给予自由”的教育方式,但却也并没有全盘肯定“这就是好的教育”;同样的,影片尽管有对教导主任那套“唯升学率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整部电影没有为观众提供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进而让观众透过电影去展开思考。里头强调了“和孩子平等共处”、“用爱去感染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不要给束缚”、“不要强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等如此这般的理念,也不算绝对正确,但却更为容易让观众接受与认同。对教育主题的探讨与思考,严肃又活泼,显然是《银河补习班》的一大亮点。2、表现“父子情”,情感够动人但我个人最为受触动的,却仍然是片中表现的“父子情”。尽管《银河补习班》探讨的主题是教育,但其故事线却更偏向于勾勒一对父子在岁月变迁中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故事当然也有不少的搞笑元素来营造欢乐氛围,但最后都归于温暖与感动,足以令观众泪目。实际上,银幕上勾勒父子情的作品并不算少。在我个人的观影记忆里,《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克莱默夫妇》、《大鱼》、《铁甲钢拳》、《阿郎的故事》等电影都曾因为包含了对“父子情”的表达而令我大为感动,留下了难忘的观看印象。它们或温柔乐观,或刚毅坚强,或极其现实,或充满想象,但在表达父子亲情方面,都有着触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这让我对于“父子情”的电影有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偏见:我总觉得,“父子情”电影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不是故事上的跌宕起伏,而是“情感上的真挚”。坦白讲,最初听闻邓超和俞白眉两位导演想要拍摄一部反映父子情的电影时,我也跟大多数观众一样不太看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之前合作的两部作品口碑不佳,难免有些“这对组合难出好作品”的偏见印象;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当中我们所理解的“父子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往往显得“含蓄”、“沉默”甚至“冰冷”,所以想要表现好“父子情”,其实是有难度的,不单单需要真挚的情感表达,还得打破一些传统思维。而在看《银河补习班》正片时,我以及身旁坐着的其他观众,都数度抹泪。大家泪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影片在描绘“父子情”的过程中,处理得温暖、朴实且接地气。无论是马皓文对儿子马飞的坚定鼓励,还是他为保护儿子而直面拳脚,亦或是他在多年之后与儿子的和解,都能给观众带来触及内心的感动。有两场戏印象格外深刻:一场是马皓文站在堤坝上面对力量凶猛的洪水,不顾一切地用喇叭跟不确定是否还活着的儿子说话,鼓励他自己想逃生的办法。那声嘶力竭的样子,是一个心中有爱的父亲的样子,结合这场戏的氛围,紧张又温暖;另一场则是马皓文默默站在沙漠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13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