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礼赞父亲的

《银河补习班》的公映,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一震之感。可以说,它涉入到中国电影中很少涉及过的题材,那就是礼赞父亲。父亲在中国电影中,一直是一个盲点与空缺。当然,你可能不承认,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中国文学里向来有礼赞母亲的习惯,但父亲这一角色一直是缺损的。我们从电影片名里就可以看出,中国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母亲”“妈妈”相关的片名,但你找一个有关“父亲”或者叫“爸爸”相关的电影片名,可能就会发觉是凤毛麟角。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从日本引进了由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由此在中国掀起了“寻找父亲”的一个热潮。上海的报纸上还专门开辟了“寻找父亲”的专栏。而当时的中国影视作品中,父亲还是一个猥琐、无能、可怜的代名词。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根据铁凝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里的父亲就是一个受制于母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庸庸碌碌的父亲。但实际上,铁凝的父亲却是一个学有专攻、事业有成也很关爱子女的父亲,但中国文化中,很难把父亲表现出正气凛然、顶天立地的一种类型。背叛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的艺术作品中的习惯性选项。从历史而言,鲁迅曾经总结过,中国的父亲分成“嫖父”与“怜父”两种。“嫖父”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从王朔的作品《我是你爸爸》里看到他的本小说里写到,父亲在与儿子谈话时,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穿的衣服很少现身说法。小说里写道,当电视屏幕上出现健美操运动员的时候,父亲立刻两眼被电视画面吸引住了。“怜父”的代表,可谓在中国文学里有着源远流长的脉系。我们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就表现了一个“怜父”的经典形象。而罗中立的油画同样可以看成是“怜父”的一种标志性脸谱。而实际上,在美国电影甚至在印度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父亲是电影里的一个频密出现的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大鱼》剧照美国电影《大鱼》就塑造了一个带有美国文化特征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不完美,他好讲大话,言而无实,但是他总是不断去开拓新的境界,打开新的创造空间,正可谓是美国精神的一种写照。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更是一曲父亲的颂歌,让人热泪盈眶。而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一直在父亲缺阵的情况下,显示出对父亲塑造的忽视,或者可以称着对父亲形象再现的主观意愿缺失。《银河补习班》终于把父亲放在电影的第一主角位置,竭尽全力地呈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精神塑造的影响力与雕塑力。而相对而言,影片里的母亲其貌不扬,用父亲的话讲,相貌也不算周正,属于一种“鞋拔子脸”类型(电影里父亲的指桑骂槐语,我理解成是对母亲形象的一种暗示与讥讽)。她势利,低俗,飞扬跋扈,浓缩了世俗社会里一个女人的全部共性特点,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她放弃了自己的所有职责,连基本的母爱都没有正常地给予儿子。忍辱负重式的旧有中国文学与电影中的母亲定性,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星半点的影子。影片里父亲在儿子的精神塑造上,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相信自己。电影里的儿子一直不被学校看好,甚至母亲也受此影响,对儿子被认为是“缺根弦”“笨蛋”的定性推波助澜,只有父亲认定儿子是最优秀的,他告诉儿子:只要相信自己,好运就会来了。这个简单的理念,给儿子以不断前行的勇气。其实这个理念并不复杂,但来自于最亲近的人与最亲爱的人的鼓励与支持,却是一个人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厄运与困难的最强大的力量。在最近放映的《狮子王》中,老狮王对辛巴的鼓励之语也是“你要记住你是谁”,其实潜台词也是让儿子有自信。二是要不认输。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张纸条上的留言,之后一直成为儿子的座右铭。这张纸条后来在太空中,成为支撑儿子排除艰难的一项精神路标。三是要独立思考。当父亲带着儿子去看航空展回来的时候,遭遇特大洪水,父子失散,这时候,父亲对儿子的耳提面命的教导成了儿子战胜困难的实用指南:“动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用你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去应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而这个教导,在最终的太空拯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影片中的父亲面临着一个困境,他给予儿子以正能量的教诲的时候,他自己却不得不背负着一个巨大的罪名,这个罪名,使他在生活中步履维艰,妻子背叛,同事鄙视,路人相轻。他凭借着什么可以给儿子以正能量的鼓励?所以,他一直在为自己造成的过失申辩,寻找真正的大桥垮塌的原因。他不仅是在为自己正名,同时,也为自己的价值观证明。但当儿子出于自己的荣誉劝父亲不要再纠结于多少年前的过失的时候,父亲在这时候幡然醒悟,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说了一段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桥,把自己的桥修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事。”他的意思是说,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也不应该忽略掉把自己的事做好。电影实际上在这里跳出了片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一个教育儿子的核心主题,而是强调了父亲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实际上,父亲一直辛勤努力,意图改善自己的命运,寻找当年过失的真相,他一直在“修”属于自己的这一座桥,而电影之所以仅仅看到了父亲的教育儿子的一面,是因为电影的视角是儿子的,而从父亲的视角看来,教育儿子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子项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在最后一段中父亲遭遇到儿子的反制,实际上是电影编导给予了父亲以一种更为深刻的定位,那就是父亲的人生努力中,占据更为主要地位的是他一直为自己正名,给予自己一个证明,是“修”着自己的桥,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父亲就超越了一个通常意义上为儿子而活着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电影里的父亲形象达到更为立体、更为丰满也更为完整的境地。可以看出,电影通过这样的一个“补注”,体现出电影里的父亲在支撑起另一个生命精神力道的时候,从来没有放弃对自我的修整与完善。父亲不仅仅是电影里“为儿子而生”的客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注重于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主体亮相。这样儿子与父亲才有了平行的平等价值,正如父亲说了一句:“我是第一次学做父亲”,儿子最后凯旋而归的时候,对应地说了一句:“我也是第一次学当儿子”,可见,他们在各自的时空里,都有着他们对等的平行的生命角色担当。如果我们跳开故事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还有更为深刻的意图。我们可以说,影片里的父亲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亲身上更承载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指向,而之前我们的文学与影视作品里对父亲的鄙视,恰恰来自于我们社会思潮中对父亲这一背后角色的唾弃。而《银河补习班》则回归到正视父亲身上加载着的社会赋予的使命担当与价值映射,这样,父亲在电影里便具有了一个社会与时代喻体的指向意义。父亲设计的大桥垮塌,喻示着父亲陷入过人生的低谷,背负着精神垮塌的责任,遭到万人唾弃,但实际揭开的真相,却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父亲的图纸是没有错的,是他的徒弟擅自修改了结构,导致了大桥倒塌。电影里对父亲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不言自明的。再看看电影里引用的流行歌曲,并非是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而是那些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走向的歌曲,如《亚洲雄风》《走四方》《好大一棵树》《快乐老家》,这些音响加诸在电影里,配合着父亲身上的时代走向的映射,合成了电影里的以父亲为核心的象征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写的是父亲,更写的是一个时代。为父亲正名,也是让时代的光影得到了正视。因此,《银河补习班》是第一部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上的伟大的力量与正能量的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勇气与真诚的地方。当所有的国家的电影中,都通过父亲的形象展现出国家的意志的时候,中国电影终于在《银河补习班》里细腻地再现出父亲这个身份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的精神内核,意味着中国电影终于回归了它的真诚,也合拍上了世界电影的主旋。从这个意义上讲,《银河补习班》在中国电影史上注定有着它的划时代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13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