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内可以找到地球20吗宜居行星

艰巨的系外行星探索任务过去的10年,NASA乃至世界的多国都在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从最初的几十个增加到多个,但目前仍未找到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包括目前最接近地球的开普勒b行星(和地球相似指数高达0.98),但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像开普勒b一样大小的行星都不是岩石行星。因此,只能说是迄今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再加上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对于探索浩瀚的宇宙,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探索系外宜居行星的任务异常艰难。为什么“地球2.0”难以寻找呢?宜居行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系外行星开普勒b可能是地球2.0系外行星需要满足的苛刻条件1)行星的大小。如果太大,我们的行星将会被氢气和氦气包裹(例如海王星和天王星),如果太小,又无法很好地保持我们的大气(例如火星和水星)。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比火星小,但比地球还要重(地球质量为5.*10^24kg,土卫六为5.×10^24kg)。金星质量比地球小,其表面大气压是我们的93倍。木星的卫星-大型水上世界欧罗巴可能满足存在海底生物的理想条件。这些例子,也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太阳系。2)宜居区域。如果有一个地球大小的行星,且大气层和地球一样,那么它需要和它的母恒星相距多远,才满足液态水存在的条件呢?这个答案不是固定的。事实上,距离恒星较远的行星可能具有较厚的大气层,从而导致了适宜温度条件。反照率(可以理解为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低得多或具有特定云层特性的行星可以更接近其母恒星,但仍具有适宜温度条件。较热的行星可能在其高层大气中生机勃勃。较冷的行星可能会使生命在冰层下蓬勃发展。3)需要像太阳一样的恒星。银河系中大约有75%的恒星是红矮星。红矮星是质量最小的一类恒星,它们的质量一般只有太阳质量的7%到60%。这也意味着它们内部的核反应较弱,进而导致发出的辐射很弱,要低于太阳辐射强度的5%。辐射弱又意味着要距离红矮星近,才可以获取到足够的热量。但是距离太近,又会产生潮汐力,使得行星永远都是一面对着恒星(例如地球和月球)。除此之外,红矮星也非常的不稳定,当出现耀斑时,紫外辐射会瞬间增强几百到上万倍。在那几分钟内,恒星由红色变成了蓝色,这么强烈的紫外线会杀死行星上的一切生命。所以只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才有较大可能存在生命。4)行星可以自我调节吗?这是能否可以存在生命的另一关键因素:仅靠物理和化学过程无法居住的行星,是否可以通过存在早期的生命,而真正演变成可长期居住的星球。我们知道地球有许多反馈机制。例如外部能量的巨大输入,可能只会转化成我们生物圈内的小变化。还有行星遭到撞击之后,可以有效的自我修复吗?这是保证生命可以长期存在的关键。可能移居到系外行星吗?一个行星要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况且银河系有75%的恒星都是红矮星,也就是说剩下的25%的恒星才有较大可能存在生命。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即使是目前和地球最相似的开普勒B(光年的距离)存在生命,我们要移居过去,也要上千万年的时间。不过虽然我们过不去,但是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的子子孙孙总有一天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这一目标。但我们现在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地球现在对于我们是最美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14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