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肝纤维化 >> 疾病治疗 >> 中医院再度启航>

中医院再度启航

中医院如何借力医改、立法东风,取得实质性发展,医院面前的巨大难题。

有关中医药的论争在持续多年后,随着一纸《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中医药法”)的出台,变得无足轻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把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医院都发展得很好!”这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医院这一中医药发展、创新的主体时发出的声音。毫无疑问的是,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政策,大部分都将落在承载中医药发展脚步的全国数万家大大小小的中医医疗结构上。尽管张树剑还抛出了“医院发展无明显意义”的论断,但他也不否认中医药法所表明的态度。

新医改实施以来,医院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服务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截至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达所;其中,医院所,医院所,医院所,中医类门诊部所,中医类诊所所,中医类研究机构48所;总数比年增长了11.1%。截至年,医院年门诊量由年的6.13亿人次增长到年的8.14亿人次,增长了32.8%;医院年出院人数,年较年增长57.3%。

光鲜的数字背后是无法被忽视的困境。医改进入深水区,中医院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作为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强调“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年过去了,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仍旧悬而未决,而政府投入不足、医院步履维艰、医院特色缺失、中医药人才严重短缺等核心问题依然没有显著改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的不断推进,医院发展带来切实实惠。

医院的困顿

中医药服务项目少、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年版)》共有个项目,其中中医项目项,仅占所有项目的3.6%。

中医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珞珈年曾带医院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简称“红本”年发布)中中医项目仅88项。尽管年的全国规范比北京红本中医项目有大幅增加,但与课题组研究出的北京临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为项的结果仍有较大差距,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未被列入北京市的医疗服务价格收费目录。

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低的问题更加突出。课题组对北京市有代表性的13家公立医院的个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全成本核算。结果显示,其中项中医药服务项目存在不同程度亏损,亏损项目占全部调查项目的97.1%,仅3项盈利。

“北京一次针灸治疗4块钱,取穴一般要取10个穴位,一个穴位才4毛钱。有的患者针灸一次怎么也得20分钟,20分钟扎一个患者才4块钱,一个月能挣多少?”陈珞珈对《医院院长》记者算了一笔账。

甘肃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中医院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重点扶持。即便如此,医院仍然受到服务价格限制。“医院医院相比,住院费和门诊费都要偏低。”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对《医院院长》说:“在甘肃,中医院的平均住院医院低,医院平均住院费要低到元。”

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现行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一些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因价格因素被废弃。这在医院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医院(下称“医院”)院长唐旭东用“高位截瘫”这个医疗医院的发展。在唐旭东看来,医院从规模、医疗条件、设备、人才培医院,医院由于人才培养和价格体系的问题,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中医项目,转向输液和手术。

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医师为《医院院长》梳理出了医院发展存在的几大问题。医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影响诊断准确性和疗效。其次是人才缺乏,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低,致使人才引进比较困难。医院对人才培养不重视,刚毕业的本科生,在医院工作三四年,取得执业资医院。还有一个是医院成为医改的牺牲者。取消药费零差价,医院下手,令医院苦不堪言。最后是当地医疗系统对中医知识(保健预防疾病)宣传不到位,中医优势无法被充分发挥。

医院医生张宇静看来,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与地域医疗资源布局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关。西医院生存比较困难,医疗资源紧缺的地方,中医院会发展比较好。“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中医特色,中医院的特色建设一定要和当地区域性疾病结合。”张宇静说。宁波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有大量外来人员,手足疾病很普遍。医院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上的优势,加强手足外科建设,形成了很鲜明的特色。北仑区还是不育症高发地。根据这一特征,医院又大力发展中医在治疗不育疾病上优势,形成了中医特色男科。“政府投入不足是一方面,中医院没有特色是另一方面。”张宇静说,“医院门可罗雀,一定是由于没有中医特色。”

但对大部分医院来讲,生存问题未解,何谈姓中姓西,何谈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如何突出

中医药法在总则中便强调要“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医院医院不可避免的问题。中医院之所以姓中,核心在于它的中医特色,这是一个共识。医院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因此,“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担就落在了医院头上。事实上,医院首先存在的问题。

甘培尚向记者梳理了中医特色不够突出的原因。“关键是政策引导的问题。”甘培尚说。第一,年到年的医改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医院追求利益最大化,医院就把中医科撤了。医院原来特色很突出,因为挣不到钱,出现西医化发展现象。所以关键是中医服务收费是过低,不少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定的价格。比如挂号费,医院1块钱有些还5毛钱。第二,政府提出中西并重的方针,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医院数量、医院的投入上,这两点都不够。国务院“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出每个县要建好1到2医院,其实应该要建好2所。第三,医改政策不明朗,特别是城镇医保报销政策。劳务价格提不起来,收费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医保引导不够等很多问题还存在。

中医特色的发挥最终要落脚到特色专科的建设。医院拥有14个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是卫生部中医重点专科。这些强势专科共同成就了医院“大专科大综合”的格局。“重点专科都要有重点病种的研究。重点病种就是,第一,发病率高。第二,有一定的疑难性。”唐旭东说。

唐旭东还给出了另一种发挥特色的模式,即“大专科小综合”。对于医院来说,应以加强一两个特色专科建设为主。医院肛肠科强,其他专科就做辅助。骨科强、眼科强,就着力于这两个专科发展。陈珞珈和唐旭东的观点如出一辙。“中医院必须高举中医特色的旗帜。拼手术拼不过西医,拼设备也拼不过,就得有那么一两个特色专科,病人很多,病人就医院。”

北京医院(下称“医院”)医院如何突出中医特色有着独到见解。在他看来,中医院要搞中医特色,首先要处理好特色与需求的关系。医院必须搞清楚社会需求是什么。根据患者需求做好区域布局,这是顶层设计。

医院在确定医院特色时画了三个圆。医院原有基础,即原有资源和优势。第二个圆是现有力量,即现有人才队伍等。第三个圆是机遇,即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会。画出这三个圆,交集部分即为主攻方向。医院在画出三个圆后确定了三个主攻方向。一是以抗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形成了心、脑、周围血管三个科;二是抗脏器纤维化疾病的治疗,形成了呼吸、肝、肾三个科;三是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形成针灸、骨科、按摩三个科。

其次是要处理好特色与专科的关系。中医特色和医疗服务量综合考量。医疗服务量是以专科门诊量、出院患者数和收入三个要素来计算。中医特色是以饮片使用比例、中医诊疗方法使用比例等计算得出。以中医特色为横坐标,以医疗服务量为纵坐标得出四个象限,把科室分为四个象限,医院的目标就是打造出中医特色即突出服务量又大的科室。

最后是处理好特色与人才的关系。中医特色说到底取决于人才。中医院人才是多元化的。遴选出中医特色突出、服务量大的科室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很关键。医院鼓励优秀人才终身留任。年轻医生当行政主任,中年医生当学术主任,最后成为首期教授。

中西医在何处结合

中医特色概念的提出显然是拜现代医学所赐。现代科技快速推动医学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医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固步自封还是与现代医学融合,已是一个不争的话题。强调中医特色恰从侧面证明中医正在或被动或主动地与现代医学结盟。这就是中西医结合。

“中医自古以来就具有兼收并蓄的精神传统,这与善于包容的中国文化有关,如吸收印度医学中的眼科技术,大量吸纳外来药物,西学初渐时学习西医中的解剖技术与药物知识等。如果华佗扁鹊在世,一定不会拒绝X线、CT,他们做梦都想洞见人体的脏腑。”这是张树剑对《医院院长》的感叹。

走向西化在一些人看来仍是一个有可能埋葬中医的举动,但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已然形成气候,这是滚滚时代巨轮的力量,谁也无法阻挡。

“中医西医之间许多概念是互相渗透的,中医的上火、中风、瘀血等病理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早期西学东渐时许多西医词汇的翻译其实都是借助了中医的概念,如动脉、静脉、神经、腺体、筋膜等。中医亦是在西学来华之后,才成为一个相对于西医的医学体系。”张树剑继续抛出他的观点。

事实上,连医院这个概念都是现代化的产物。传统中医坐堂行医或医院这个现代化的产物规范起来,医院成为医生集中为患者治病的地方。面对来势汹汹的现代化和现代医学,中医能够怎样?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以患者的医疗和安全为第一位。要解决问题,中医院不会排斥西药,也不会拒绝手术。这是由需求决定的。在甘培尚看来,办医院是为现代社会服务,B超、CT、核磁等是现代科技成果,不是判断中医和西医的标准。中医发展到今天,把现代科学作为认识疾病的基本手段,显然无可厚非。医院还要有必要的坚持。“西医把疾病诊断清楚了,能够用中药解决的就不用西药,能用中医手法复位解决的一些骨科疾病,就不用做手术。医院的优势,既节省费用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甘培尚说,“只有这样,才算坚持了中医的方向,社会才会相信中医。对于一些疾病,西医可以解决,中医也可以参与,能参与就可以减少西医的使用,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一条很好的路。”

而王耀献在更医院的发展设计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框架。一个中心指以患者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中医特色,二是综合救治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中医特色,医院就没有区别。没有综合救治能力,医院吗?不如叫中医门诊。”王耀献表示,中医院发展要考虑战略和战术的问题。战略上讲,中医院必须举中医的大旗,走中医的路。战术层面上,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不管中医西医,疗效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医院必须有综合救治能力。“医院,如果不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处理好中医特色和综合救治能力的关系,一定是走不好的。”王耀献对《医院院长》说。

中西医结合还体现在医务人员构成和人才培养上。医院临床医生有75%至80%是学中医出身,20%是学西医出身。西医学生博医院还要学习中医,医院专门为他们设置了西学中班,学习两年的中医,将来培养以后,不仅西医能力强,还会开中药方子。

西医有擅长的领域,中医也有擅长的领域。“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中西医结合。”唐旭东表示,“有时候必须要以西医为主要手段,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慢性病来说,要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以中西医结合来提高疗效。”

医疗保健大有可为?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指导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全面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作为8项主要任务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表示,当前,随着健康观念转变,疾病谱变化和老龄化社会到来,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证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在大健康产业中将发挥独特作用。

唐旭东对《医院院长》表示,现代社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过去经济水平比较差,大多数疾病是传染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都市化的推进,大部分疾病谱已经发生改变。慢性的、多因素的非传染性疾病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可能会快速蔓延。慢性病是多因素引发的,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便秘、腹泻等等,与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问题都是相关的。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特点为病程长,并可能导致患者功能衰弱或丧失。在中国,主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目前,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70%。

“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除了靠检测数据外,更多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6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