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有20亿人感染HBV,其中2.4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据最新数据,目前仍有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理论来讲,乙肝病毒病毒携带状态往往是乙肝发病的潜伏状态,此潜伏期可长可短,长者可达数十年。一般来讲,慢性病毒携带者的15%-20%可能向显性肝炎方向演变,因此,病毒携带状态更像是潜伏在人体的一枚“不定时炸弹”,可能在一些外因(如重度疲劳、酗酒、悲伤等)和内因(如重叠感染其他病毒、病毒基因变异等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发病,因此,把病毒携带者视为不稳定的高危人群是恰当的,及时的防范和治疗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将对一些乙肝常见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什么是大三阳?什么是小三阳?
首先要指出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只是俗称,并非医学术语,也非病名。它是根据乙肝抗原抗体体系的检查结果来划定的:“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一般认为,“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
特别提醒: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但不能反应病毒复制的情况及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2、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3、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以后,绝大多数不会再感染乙肝。自年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我国的HBV感染率下降至7.18%,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已经达到WHO提出的1%的目标。
特别提醒:没有抗体者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4、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中国人多数是自小感染乙肝,当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处于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会逐渐从免疫耐受期进入免疫清除期,此时机体免疫会清除病毒,同时引起肝脏炎症,所以患者在肝功能正常时也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对乙肝携带并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和有不良生活习惯(饮酒、熬夜等)的群体,更应注意定期复查。
5、哪些项目需要定期复查?定期是多长?
常规检查有乙肝五项、肝功能、肝胆脾B超或CT,其他有乙肝病毒DNA定量、肝纤维化四项、血常规、AFP等,具体项目听从医生的建议。肝功能长期正常时,可以四到六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异常时遵医嘱。
6、慢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结婚、生育?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对方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对于症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慢性患者,暂不宜怀孕,应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计划怀孕。
7、什么样的乙肝需要治疗?
(1)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肝区疼痛、身黄目黄尿黄症状者。(2)监测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两倍以上。肝胆彩超或CT提示肝硬化、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
(3)乙肝DNA定量升高至10^4~10^5以上。
特别提醒,以上情况需由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治疗方案。
8、乙肝的常规检查及意义?
乙肝五项:是诊断乙肝感染的基本依据,HBsAg(+)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能提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抗HBs(+)表示有保护性抗体,对乙肝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及自然感染痊愈后都可产生抗HBs;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提示有传染性;抗HBe(+),一般情况下提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少数情况下结合DNA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病毒变异;抗HBc提示感染过乙肝。
乙肝DNA定量:对乙肝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其含量的高低与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相关,含量越高,提示肝组织炎症反应越重,传染性越强(2)是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3)对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的监测指标。(4)判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肝功能:转氨酶尤其是AL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血清总蛋白分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A/G比例倒置。
B超或CT:肝脏影像学检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腹水、肝癌都有一定的提示和诊断作用。
以上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综合分析,不要盲目猜测。
9、有人告诉我,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感染者是“健康携带者”。这是什么意思
答:“健康携带者”的说法有误导性,应该纠正。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仍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许多慢性感染者没有症状,肝功能化验正常,但发生肝脏损伤和患肝癌的风险仍较高。因此,定期筛查肝脏损伤和肝癌是很重要的。
10、乙肝疫苗的保护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逐渐下降。抗体滴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的1-3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年时仍保持同一水平,以后阳转率逐渐下降,到免后第三年时可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逐渐下降。目前大量资料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20年。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如果抗-HBs10mIU/mL,则建议再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病人“三分治七分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当的身体锻炼,保持乐观的情绪,饮食应清淡,并富有维生素及蛋白质等,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l/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