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多名读者向本报反映,在鹤峰县五里乡瓦屋村,近几天陆续有3位村民疑似吃蜂蜜中毒身亡。
据介绍,7月27日,村民严某与张某一起喝了用蜂蜜泡的酒,喝得并不多,两人同时出现不适症状,先后送医抢救,但昨日均已去世。另外一位,是同村一名23岁女孩,她在家用开水泡了一点蜂蜜,尝了几口觉得有点苦,就没继续喝,但之后感觉恶心呕吐,经抢救无效于前天过世。还有一位朱姓女孩尝了一点点开水泡的蜂蜜后,发现身体不舒服,医院检查,经救治才脱离了危险。
五里乡政府负责宣传的负责人向楚天都市报记者证实,瓦屋村确有3位村民疑似食物中毒身亡,当地疾控部门正在对蜂蜜等食物进行取样化验,死者的善后工作在有序进行。目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已经挨户查封各家的蜂蜜和饲养的蜜蜂,并通知村民不要再喝蜂蜜。村民们怀疑,当地有一种剧毒鲜花,蜜蜂采了这种鲜花后,酿出来的蜂蜜也带剧毒。
当地回应: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据鹤峰网,年7月31日至8月1日,鹤峰县政府接到报告,五里乡先后3人因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抢救无效死亡,同时,还有5医院救治。据专家初步判断,疑似食物中毒。目前,省、州专家对事件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福建18人疑食野蜂蜜中毒,3人死亡据东南快报,年6月,有多名微博网友发布消息称,福建泰宁有多人吃野生蜂蜜中毒,且已有人因此不治身亡。随后,泰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实确有此事。据知情人士介绍,6月6日,泰宁有18个村民吃了野生蜂蜜后出现中毒症状,已有3人因救治无效身亡。目前,事故具体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省疾控及泰宁县疾控中心已于昨日采集部分引起中毒的蜂蜜样品送检。
乱采割野蜂蜜食用,易中毒
蜂蜜历来是养生家们最为推崇的食物之一,但是不管多好的食物,都有两面——“别人的补药是你的毒药”。蜂蜜是人类最为熟悉的蜂产品,其由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蜜回巢辛勤酿造而成,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
专家提醒,在各种有毒植物花盛开的季节,乱采割野蜂蜜食用很容易引起中毒,严重的将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千万不要采割野蜂蜜食用,万一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等症状,医院救治。
三类人不适合吃蜂蜜1未满一岁的婴儿蜂蜜在酿造、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因为蜜蜂在采取花粉过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肉毒杆菌芽孢适应能力很强,在℃的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由于婴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常发生于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小时,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减退。虽然婴儿发生肉毒杆菌感染的几率很小,但医生建议:在孩子满1岁以前,不要给他吃蜂蜜及其制品。
专家还提醒,1岁以上的婴幼儿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与大人相比要适当减少。
2糖尿病人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约为35克,果糖40克左右,蔗糖约2克,糊精约1克。葡萄糖和果糖均为单糖,进入肠道后无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经水解后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别明显。从这一点来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3肝硬化患者一般来说乙肝患者非常适宜喝蜂蜜,因为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脏的负担,但是,肝硬化患者却不能喝蜂蜜,因为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
Tips:1、感冒药易和蜂蜜打架,感冒了多半会咳嗽,如果咳嗽少痰,或痰少而黏,或者干咳无痰,可以冲蜂蜜喝。但如果正在服用退烧药或含退烧成分的感冒药,不宜同时服用蜂蜜。很多感冒药,如泰诺、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它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影响机体对其的吸收速率,从而减弱退烧作用。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药,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药同服。
2、蜂蜜不可多服。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一次进食过多,可使血糖升高。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但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1-2匙约20克左右为宜。
3、蜂蜜不宜加热服用。蜂蜜中含有人体代谢中期起重要作用的酶,如淀粉酶等,加热后会失去活性,营养价值消失。固以不超过50摄氏度得温开水调服。
4、蜂蜜面膜别乱用。美容专家提醒:蜂蜜中含有葡萄糖,可以起到滋养和防护的作用。但蜂蜜的分子结构大,不容易被皮肤吸收,所以不要和润肤水、精华一起使用,而要用在之后。此外,因为蜂蜜比较黏稠,容易堵塞毛孔,所以油性皮肤或者毛囊有炎症的人不太适合。另外,如果皮肤上有外伤或感染,最好暂停使用,因为蜂蜜中的葡萄糖容易加速细菌的滋生,加重感染。
OMG!蜂蜜虽好,但不是人人适合!
扩散!赶紧转给朋友家人看看!
想了解更多,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阅读吧~
来源:楚天都市报、人民网综合
写评论,赢礼品!
为庆祝评论功能开通!楚天君决定给大家送点儿加多宝降降温~
参与方式:把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rcbj/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