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父亲是孩子心中的一束光,而不是

在《银河补习班》里,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父亲,马浩文是孩子心中的一束光,而闫主任则是孩子心中的一堵墙。

1

马飞,是马浩文的儿子,连班集体最简单的“迎宾舞”都做不好,被老师当众呵斥“缺根弦”,看着作为奥运火炬手的父亲出现在万人瞩目的迎宾队伍中,他说到“那是我爸爸”,老师直接怼回去“那个人要是你爸爸,就是我祖宗”。教导主任也认定“煤球无论怎么洗,也变成不了钻石”,在同学的眼里,“愚蠢、懦弱、笨”都是贴在马飞身上的标签。

然而爸爸却告诉他“凡事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就没有做不成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一般钉在了马飞的心上。即使在后来的七年时光里,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进了监狱,但是父亲的形象始终傲然挺立。

父亲缺席的日子,他心中的那束光渐渐的黯淡了,以至于他开始沦为逃学、旷课、打架、不务正业的“学渣”,都到了要被学校开除的地步。

生而有幸,父亲及时救场!

最艰难的时刻,为了生计,父亲卖过血、扛过砖、背过麻袋和水泥,但任何时候父亲始终嘴角上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学习滑坡太远的孩子,他甚至不放过任何一次让孩子得以成长的机会。

蓝天草地里嗅清香,南方航展中的游学,洪水肆虐的惊险对决,马浩文每时每刻都教会儿子学着独立、思考和行动。

马浩文不急不火,稳操胜券,在他心中始终坚定: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最聪明的。

爱迪生的母亲也说过“我觉得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哪怕那一刻,她心如刀绞。

父亲的肯定,是孩子前行的不竭动力。

2

闫主任,是博雅学校的教导主任,掌握了无数孩子高考的“杀伐大权”,端坐于主席台上,口若悬河,他的“荣耀阁”里,是他引以为傲的显赫成绩。无疑作为教育者,他倾心付出,他是成功的。

作为父亲,他却败的一塌糊涂。

他的儿子,曾经全市的高考状元,给全市、全校还有全家带来了无限的荣耀。那一刻,闫主任作为教导主任、作为父亲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儿子的照片悬挂在“荣誉阁”最显眼的位置,成为了他成功的象征,也是他在教育上颐气指使的底气。

然而,“成也成绩,败也成绩”,当读大二的儿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想跟闫主任沟通的时候,那种“唯分数是图”的心里作祟,让他狠狠的关上了一闪“心门”,把自己的儿子堵在门外,脆弱的儿子“纵身一跃”,交给了他最终的“答卷”。

从此,性命犹存,灵魂已亡!儿子成为他教育的“滑铁卢”。

当他将“荣耀阁”墙壁上的那张荣光闪闪的照片封存起来的时候,心在滴血,可他还是选择逃避,关闭心门,在他和疯癫儿子之间树立起了一座高墙,从此两不相欠!

3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讲了父亲捡砖块的故事,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作为泥瓦匠的父亲,每天散工回家的时候,总是捡几块砖头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堆在院子的一角,不知觉间,就堆了一个小山头,父亲开始砌墙建房子,在看似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建成一个新房子。

在俞敏洪的求学中,他始终坚定:别人一个小时学会的东西,他哪怕用十个小时也能学会,别人用一年,他就用十年,只要不停止且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犹如父亲的那座“房子”。

父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塔”,哪怕是在汹涌的洪水中、在浩渺的宇宙里、在无数个困难的重重的日子里,只要能够看到“灯塔”里的那束光,孩子的前进就有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rcbj/14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