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晶晶纪冬陈国凤
单位/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硬化二中心
No.1
病史
患者男性,28岁,农民,因“乏力1月,加重伴发热、身目黄染、皮疹半月”于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年11月28日因间断失神、抽搐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癫痫平片、左乙拉西坦片),之后自觉体力下降,乏力加重,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9.5℃,身目黄染,且周身红色皮疹,12月25医院查HBsAg、抗-HCV、自身免疫相关检查均阴性,肝功能:DBil.9μmol/L,TBil.4μmol/L,ALTU/L,ASTU/L,ALPU/L,GGTU/L,给予保肝、降酶等药物,并间断应用阿奇霉素、头孢类药物及阿莫西林等,仍有发热及明显肝功异常。12月29日应用激素治疗后,曾一度体温正常、皮疹好转、脱屑,入院前再次出现发热,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输血史,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长期饮酒史。
No.2
入院化验及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78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其余无特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9.71×/L,NE%0.71,HGBg/L,PLT×/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正常参考范围0.5%~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17×/L(正常参考范围0.02×/L~0.5×/L),PCT0.ng/ml;肝功能:ALB27g/L,PTA60.80%,DBil.7μmol/L,TBil.7μmol/L,ALTU/L,AST78U/L,ALPU/L,GGTU/L;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均低于正常值下限;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自身抗体系列均阴性;EBV-IgM、CMV-IgM阴性;铜蓝蛋白、血清铁正常;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腹部超声示:①肝回声增粗、脾大;②第一肝门部稍低回声结节(考虑淋巴结,建议复查);③胆囊异常所见(考虑胆囊实体样变)。双肺CT平扫未见异常。腹部增强MRI提示:①肝顶部小囊肿;②胆囊炎可能。腹部MRCP:肝内外胆道未见扩张。
No.3
病例特点
①经化验后排除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嗜肝病毒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常见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结合其可疑用药史,考虑药物性因素可能;②患者反复发热,进行了全面筛查,均未发现感染的证据。③伴有发热,且以中高热为主(38℃以上);④伴有全身散在皮疹;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肾脏、免疫系统);⑤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根据上述特点,诊断为DIHS。
No.4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片口服,辅以保肝、退黄等治疗,之后胆红素明显下降,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期间激素逐步减量(见图1)。
入院后第13天再次出现发热,38-39.5℃,肺CT提示多发点状及小结节状高密度影,结合血象有升高趋势,考虑肺部细菌感染可能,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期间肝功能继续恢复,甲泼尼龙片缓慢减量,同时继续保肝、降酶、退黄等内科辅助治疗,但体温仍未降低,血象仍有升高趋势,1周后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较前稍进展。升级为美罗培南,1周后再次复查肺部CT提示双肺感染,较前进展。再次进行了全面筛查(细菌、真菌、病毒),于年2月1日检查发现CMVDNA(血)2.27×IU/ml,CMVDNA(尿)9.89×IU/ml,CMV-PP65弱阳性,而此时CMV-IgG、CMV-IgM均阴性,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体温下降,复查CMVDNA清除,肺CT逐步好转(图2),肝功能持续恢复,症状缓解后出院。
No.5
随访
患者出院后以小剂量甲泼尼龙片维持治疗,3个月后回院复查肝功能持续正常,尿蛋白转阴。完善肝组织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弥漫性水样变性,区域性气球样变,部分肝细胞内淤胆,肝细胞内胆色素颗粒沉着,散在点灶状坏死,凋亡小体易见;肝窦内可见少量分叶核白细胞浸润及含色素颗粒的Kupffer细胞;汇管区少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未见明确界面炎(图3)。提示淤胆性肝炎,结合临床考虑急性/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轻度肝内淤积。
图1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图2肺部CT
注:A.入院时未见明显异常;B.入院后2周双肺多发点状及小结节状;C.抗感染治疗2周双肺多发斑片状稍高影;D.换用更昔洛韦5天;E.换用更昔洛韦10天;F.换用更昔洛韦21天。
图3肝组织病理图(HE染色,20×)
No.6
总结
DIHS是一种多器官全身反应,其特征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嗜酸粒细胞增多、非典型淋巴细胞的白细胞增多及肝功能障碍,发病率为1/~1/,病死率为10%~20%。常用年日本药物评议小组的诊断标准如下:①予某些药物后出现迟发型发病并迅速扩展为红斑,大多进展为红皮病;②停用致敏药物后症状可迁延2周以上;③发热(体温>38℃);④伴发脏器受累(肝、肾、肺功能损伤等);⑤至少伴有下列1项血液学改变:白细胞升高(>11×/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5%);⑥淋巴结肿大;⑦人类疱疹病毒-6(humanherpesvirus6,HHV-6)再激活。典型的具备以上全项,非典型的具备1~5项。
治疗方面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管理指南及前瞻性临床试验,总治疗原则:①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这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其他治疗将是徒劳的,早期停用可改善预后。②全身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全身皮质类固醇被认为是DRESS/DIH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它们可能增加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感染指标的变化。对于大多数患者推荐开始以40~60mg/d泼尼松治疗,然后在10周内逐渐减少使用剂量,以防止对各种病原体的有效免疫反应迅速重建,同时在急性期给药,可改善远期疗效。③其它免疫抑制剂和静脉免疫球蛋白。在严重和皮质类固醇耐药的病例中,可以使用更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菌素、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有时伴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的应用。④抗病毒治疗。在明确病毒再激活证据后可以给予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⑤血浆置换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BocquetH,BagotM,RoujeauJC.Drug-inducedpseudolymphomaanddrug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rugRashwithEosinophiliaandSystemicSymptoms:DRESS)[J].SeminCutanMedSurg,,15(4):-.
[2]López-RochaE,BlancasL,Rodríguez-MirelesK,etal.PrevalenceofDRESSsyndrome[J].RevAlergMex,,61(1):14-23.
[3]ShioharaT,InaokaM,KanoY.Drug-induced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areactioninducedbya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rcbj/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