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12月1日19点20分,第五届“中部肝病与感染国际高峰论坛(CCIFLDI)”开幕式准时在线隆重举行,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及特邀嘉宾莅临。大会迎来了超过位专家的参与。
开幕式主持人陈韬教授介绍开幕式致辞嘉宾
宁琴教授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科陈韬教授主持,第五届中部肝病与感染国际高峰论坛主席、国际肝病学会(IASL)亚太执行理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肝病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感染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宁琴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表达热烈欢迎,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国内外跨地域学术交流架起一座友谊桥梁。
ShivKumarSarin教授开幕式致辞
贾继东教授开幕式致辞
印度新德里肝胆科学研究所所长、亚太肝病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ShivKumarSarin教授和首都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国际肝病学会(IASL)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前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充分肯定了“中部肝病与感染国际高峰论坛”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潘旭初秘书长开幕式致辞
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在总结历届“中部肝病与感染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潘秘书长希望本次会议为新冠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策略,也祝愿全球科学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早日战胜疫情。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诊治策略
宁琴教授主持介绍讲课专家
齐俊英教授主持介绍讲课专家
开幕式结束之后,学术盛宴正式开启,本单元的学术议题集中在“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诊治策略”,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科宁琴教授和齐俊英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ShivKumarSarin教授演讲
首先,ShivKumarSarin教授对“急性和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门脉高压症”进行了讲授。他介绍了肝衰竭的定义,指出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和失代偿肝硬化(ADC)的区别,并提出了ACLF可逆转的概念,肝静脉压力阶差(HVPG)的变化是其主要临床特征之一。紧接着Sarin教授介绍一例ACLF患者的HVPG的临床改变:患者,男,41岁,农民。“黄疸2周”入院。上腹部CT:轻度肝脾大,门静脉淋巴结肿大,急性肝损伤表现。肝活检病理为,肝桥接坏死及早期肝纤维化。临床诊断为严重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肝损伤所致的门脉高压(HVPG=15mmHg)。经连续治疗3月后,黄疸从32mg/dl下降至1.2mg/dl,INR从3降至1.1,复查肝活检桥接坏死好转,HVPG降至7mmHg。以此总结了肝衰竭患者的门脉高压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即患者HVPG增高但肝活检并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表现。随后,Sarin教授解读了近20年有关肝衰竭门脉高压的文献,总结出:门脉高压与肝窦萎陷有关;半乳糖胺造成的急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变化在24h最显著;HVPG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相关;卡维地洛降低ACLF急性门脉高压患者28天并发症(SBP、肺炎、AKI)发生率,改善28天、90天生存率;白蛋白降低腹腔穿刺放腹水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PICD);内毒素可导致门脉高压等。最后,Sarin教授总结了肝衰竭相关门脉高压临床诊治要点:1.ALF或ACLF所导致的急性门脉高压与SFS综合征或肝窦阻塞综合征不同;2.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水,HVPG高,无/轻度胃底食管静脉曲张;3.次要临床表现为由广泛坏死、网状蛋白引起的肝微循环紊乱;4.注意使用以下药物的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抗生素、辛伐他汀、抗凝剂等;5.需要重点考虑高HVPG肝衰竭患者的肝移植治疗。
陈韬教授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诊治要点”主要执笔专家陈韬教授系统介绍了本共识要点。首先他介绍了终末期肝病(ESLD)的定义: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感染是ESL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触发ESLD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最常见感染类型,在我国SBP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ESLD病理生理特点为肝脏功能明显减退、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局部以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免疫麻痹及紊乱和肠道微生态失衡。ESLD合并感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需综合评估高危因素、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做出诊断,及时送检各种组织、体液、血液等标本是诊断的重点。治疗以基础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微生态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为主。陈教授详细介绍了ESLD中不同感染类型的治疗方案推荐意见,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大部分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部分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糖肽类抗菌药物对肝脏损伤小,宜优先选用。推荐综合采用CTP评分、MELD评分、同济预后预测模型、CLIF-SOFA评分以及PCT联合hs-CRP评价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ESLD合并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脏功能;强调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稳定内环境,维护肠道正常菌群,改善机体免疫状态;重视早期诊断,力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医院感染的发生。针对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规范化诊治,将极大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贾继东教授演讲
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国际肝病学会(IASL)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前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讲授了“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PBC的处理”。贾教授首先介绍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流行病学特征,我国属于PBC高流行地区。PBC诊断标准目前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现在公认诊断标准为:ALP/GGT升高,影像学排除肝外胆管梗阻;AMA阳性;组织学活检提示非化脓性小叶间胆管炎,上述三条标准符合两条者。PBC的标准化治疗以熊去氧胆酸(UDCA,13-15mg/kg/天)为主,多数患者对该治疗应答较好,治疗应答的评价标准为:治疗一年时ALP≤3ULN,AST≤2ULN,TBil1mg/dl。目前的临床研究提示生化学应答可改善患者生存时间。高龄、明显胆管减少、严重纤维化以及应答不佳等为PBC进展的高风险因素。识别UDC应答不佳患者可参考以下评分系统,如巴黎I评分系统、英国UK-PBC风险评分等,上述标准均基于治疗一年后的血生化改变。对于UDCA应答不佳患者,治疗上可加用贝特类药物,如苯扎贝特、菲诺贝特等。多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联合使用苯扎贝特、菲诺贝特等药物对应答不佳PBC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效果,但需注意菲诺贝特的肝肾副作用。目前,欧美已批准法尼醇X受体激动剂奥贝胆酸用于PBC治疗,既可单用于初治患者,也可联合用于UDC应答不佳患者。布地奈德和利妥昔单抗等药物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之中,需等待相关研究数据的公布。SamuelLee教授演讲
国际肝病学会(IASL)前任主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SamuelLee教授针对“肝硬化性心肌病-新范式”进行了介绍。首先Lee教授介绍了肝硬化心肌病的临床意义、病理特征以及历史沿革。年首次报道肝硬化心肌病,年发现肝硬化患者运动后心脏的变时性和变异性改变。肝硬化性心肌病临床特征如下: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延长,血清标志物改变(肌钙蛋白、脑钠肽、前心房利钠肽升高),肾素与舒张末期容积(LVED)、脉搏输出量(SV)及每分心输出量(CO)相关;心脏功能在腹水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心血管事件是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硬化/肝衰竭BDL大鼠模型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下降等。肝硬化性心肌病的诊断:1.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50%或者整体纵向应变(globallongitudinalstrain,GLS)绝对值<18%或>22%];2.舒张功能障碍(至少满足以下三项:前间隔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7cm/s;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15;左室容积指数(leftatrialvolumeindex,LAVI)34ml/㎡;三尖瓣反流速度>2.8m/s)。肝硬化性心肌病在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很常见,但并不是由酒精摄入所导致,肝脏手术、消化道出血、感染以及心血管药物的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生的关键机制是系统性炎症,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SamuelDidier教授演讲
法国维勒瑞夫巴黎南大学肝病学和肠胃病学教授、肝脏移植计划医学总监、PaulBrousse医院肝胆中心肝脏和重症监护病房的主任、JournalofHepatology杂志前主编SamuelDidier教授讲授了“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研究进展”。首先Didier教授介绍了ACLF患者及急性酒精性肝炎(AAH)患者进行肝移植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ACLF患者需要评估登记移植情况、肝脏供体、肝移植时间(马上/紧急或在突发事件解决后)、不良预后表现(依从性差/合并症不乐观)、高MELD评分病人的高死亡率、供体的伦理问题(高分MELD病人的优先级)等;对于AAH患者需要评估急性酒精性肝炎分期、类固醇疗法无效、导致不良预后的并发症、精神并发症、病人获益等。随后他解读了近年肝移植相关临床数据:SOFA评分较之MELD评分的预测效能更高:ROC=0.92(SOFA)0.82(MELD);行机械通气患者的6个月临床预后ACLF-3级ACLF-2级ACLF-1级无ACLF;ICU病人接受移植后死亡率显著降低;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的个数和移植肝存活率无关,但与死亡率正相关。最后,Didier教授总结如下:高MELD评分患者的肝移植临床结局良好;ICU病人接受肝移植要考虑年龄、饮酒史、依从性、主要合并症;移植时机:及时评估(ICU病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患者一年预后仍欠佳;年龄>60及机械通气患者不推荐肝移植术;高度重视感染并发症,其导致的呼吸衰竭仍是一个未决的临床问题;移植后多学科随访的重要性,特别是肿瘤的预防和监测。张文宏教授演讲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主要讲授了“终末期肝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首先,他详细介绍了真菌的种类,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如曲霉、念珠菌、结合菌、隐球菌、肺孢子菌等。诊断侵袭性真菌病需注意的3个要点: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性改变;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微生物学证据;组织病理学证据。随后,张教授从一例慢乙肝肝衰竭合并毛霉菌感染病例入手,指出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治要点。首先需根据患者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做出诊断,对拟诊患者启动经验性治疗,对临床诊断、确诊患者给予靶向治疗。根据真菌不同类别,给予相应的敏感抗真菌药物,如对于怀疑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经验治疗,推荐使用伏立康唑,疗程6-12周。终末期肝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对肝脏损伤小,对于敏感真菌应首先考虑使用。三唑类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应根据肝功能情况减量使用,并密切监测肝功能;两性霉素B类需谨慎使用。最后,张教授总结:1.肝衰竭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治疗可导致真菌感染风险升高;2.抗真菌药物对肝功能有潜在影响,需要根据肝衰竭程度调整药物剂量;3.抗真菌治疗要根据敏感的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及时开始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结语
陈韬教授做第一日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在肝胆相照平台同步直播,学术盛宴精彩继续!来自全球多位重量级专家将亲临授课,让我们共同期待!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yf/1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