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治愈是在刚刚结束的第25届APASL年度会议上曝光率最高的几个单词之一。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的治愈如此迅速地被提上日程,与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的研发密不可分。而我国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道路是否通畅,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呢?医院魏来教授以“中国丙型肝炎治疗的挑战”为题在APASL上作了大会报告,并就相关话题在现场接受了《国际肝病》的采访。
《国际肝病》:在欧美以及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丙型肝炎已经被冠上了“过去式”的名头,这充分展示了当前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卓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中国去年颁布的最新版丙肝指南推荐了DAA,以指导医生实践。现在中国小分子药物的上市研发情况如何?魏来教授:欧美等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改善,主要得益于DAA的研究。因此有观点认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已经不成问题,丙型肝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DAA只能清除病毒,如果患者肝内已经有严重的肝纤维化,仍然有较大的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此外,请注意,距离DAA在我国的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我们一方面很高兴能有这样的药物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好的疗效,使患者获益,降低他们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对于疾病进展显著,特别是已有肝硬化的患者,治疗结束后仍需进一步随访和观察。随访和观察可带来两方面获益:①及时发现出现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的患者,及时治疗;②了解在清除HCV后肝内病变如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能否得到逆转或稳定。
可以说,小分子DAA药物的出现,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了“过去式”,但对于丙型肝炎这个疾病,还有很多工作还是“现在式和未来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国际肝病》:小分子药物的高昂价格一直受到诟病,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是沉重的负担,即便是欧美,同样有不堪重负之虞。对于小分子药物未来在我国的可及性,您有什么建议吗?
魏来教授:新型小分子药物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上市和应用,但其价格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 魏来教授:在中国丙型肝炎的防控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例如我们建立了监测系统和筛查标准,及时更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但挑战和障碍也非常明显:公众对疾病认识不够;患者本身对疾病进展的认识不充分,需要医生开展更多科普宣传;非专科医生对丙型肝炎可治愈、HCV可通过不规范的医疗操作进行传播等不是很了解,专科医生需要向他们普及专业知识,分享经验;即便在专科医生方面,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现有治疗丙型肝炎的不同方案,患者的不同特征,如不同基因型、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经治和初治、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合并用药等情况。
而DAA的上市则使丙型肝炎的治疗变得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指每天仅需口服几片药物,3~6个月就可清除病毒,有效率可达90%以上,安全性好,治疗中的监测简单。复杂则是指目前有多个剂型可供选择,而不同剂型除了有效率较为相似外,实际上在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肾脏功能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区别,需要考虑。希望大家能结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颁布的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来做深入了解。指南中提供了相关信息,大家可以进行更多的学习,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国际肝病》:您在本届APASL上的两项口头报告研究都是与达拉他韦(DCV)和阿舒瑞韦(ASV)的双联应用有关,这种双联应用方案有何特点?请您对这两项研究和研究相关意义做简要介绍。
魏来教授:这两项研究是团队的成果,中国大陆、中国医院参加其中。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小分子化合物DCV和ASV两联治疗在基因1b型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效性结果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研究,有效率可达91%,如果患者没有耐药突变,有效率可达99%。同时该方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因此这个试验方案在未来可能会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同时,这是第一种研究方案,相信未来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方案供医患选择。
在安全性方面,我们汇总了2项全球研究、3项日本研究和1个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本身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停药的发生率都很低。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但在停药后,转氨酶水平都可以很好恢复,而且并未出现转氨酶水平进一步升高或合并胆红素升高,也未出现肝脏疾病加重。
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基因1b型是主要流行的基因型,我国也不例外——基因1b型患者在我国患者总体中占56.8%,在北方人群中占70%~80%。因此我们研究选择了1b型患者作为首个研究对象。另外,DCV对所有基因型均有效,而ASV仅对1、4、5、6型有效。因此目前我们 DCV+ASVinIFN(±RBV)-Ineligible/IntolerantAsianPatientswithChronicHCVGenotype-1bInfection
WeiL,ZhangMX,XuM,ChuangWL,LuW,XieW,JiaZS,GongGZ,LiYQ,BaeSH,YangYF,XieQ,LinSM,ChenXY,NiuJQ,JiaJD,GarimellaT,TorbeynsA,McPheeF,TreitelM,YinPD,MoL.
研究概述:该研究为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联合开展的III期、标签开放研究,共纳入分析了例患者(80%来自中国大陆),其中肝硬化患者占33%。患者口服DCV60mg每日一次,ASVmg每日2次,治疗24周。结果显示,91%的患者取得了治疗结束后24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而且在肝硬化患者中疗效同样显著,达90%。12周的SVR和24周的SVR%吻合。而在基线无NAS5A耐药相关变异(L31M/Y93H)的患者中,SVR达到了99%,即便是肝硬化患者也可达到98%的SVR。治疗期间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3.1%)、4级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1.9%)和死亡(0.6%)均与实验药物无关,2例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整体上治疗的耐受性很好,在肝硬化人群中也不例外。
APASL访谈——精彩回顾[APASL独家]宁琴教授:如何进一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治疗转换及策略
[APASL独家]王贵强教授:自身免疫性肝病、HBV和肝纤维化相关研究进展
[APASL独家]新任APASL主席侯金林教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线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APASL访谈]廖家杰教授:HBV/HCV共感染,DAA治疗同时应给予NA预防性治疗
[APASL独家]名誉主席MasaoOmata教授:APASL历经9载重归故里,肝病进展两项指南咸与维新
[APASL访谈]肝活检在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的作用不同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yf/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