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常常碰到有的患者一检查就查出肝硬化,甚至晚期肝硬化(如上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或肝癌。此时,患者和家属常常甚为惊愕:我没有得过肝炎,为什么会有肝硬化?
“没得过肝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既往没有出现自我觉察的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尿黄、眼黄的肝炎症状或体征,或没有经常或很少检查肝功能;另一种是从实验室结果考虑,多次查了肝功能,均是“正常”。
我们知道,肝脏是个非常“沉默”的器官,是任劳任怨的“母亲”,具有非常强大的代偿功能,缓慢损害的特点。即使肝脏丧失了60%,肝脏完全能够承担其生理功能而无明显症状,以至患者自觉没有得过肝炎。
亲体或活体肝移植(切除健康人一部分肝脏移植给严重肝病者)、一肝两受(一个肝脏分给两个患者使用),都是基于肝脏强大的代偿能力。没有肝炎症状,查肝功能也“正常”,为什么还会得肝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所谓的肝功能正常,许多患者或非肝病专科医师,认为只是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有研究结果显示,即使ALT正常,仍有30%-40%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存在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因为ALT不是肝损害的敏感指标。
2、一些慢性肝病有间断发作的特点,偶尔或频度较低的肝功能检查,也不一定发现肝功能异常。
3、ALT仅仅是肝功能的一部分,其主要反映有没有显著肝细胞损害,不能反映有没有胆管细胞损害,更不能反映肝损害的程度。若按反映胆管细胞损害的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反映肝脏储备功能或肝纤维化程度的白蛋白下降、外周血小板下降,即使ALT正常,也常表示存在肝病甚至严重肝病。
4、忽略ALT“轻度”升高的严重后果。有些患医院、专科医师,或虽是专科医师,但经验不足,把轻度异常当成基本正常,忽略高水平正常与长期轻度异常的不良后果,忽略ALT以外的其他指标,遗漏活动性、需要及时治疗的肝病的诊断,导致严重肝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肝硬化不是突然患上的,而是长期慢性肝病不断发展、日积月累的结果。若发现自己存在慢性肝病的高危因素如肥胖、饮酒、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等,则应根据情况,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反复多次检查,及时发现并且抓住机会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严重肝病的发生。
看直播啦!
5月6日-8日肝友汇邀请您观看
全国肝脏病学术大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z/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