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360解读之实验室检查常见

实验室检查是体检检查最常见、最基本的项目,但是很多大众却不太清楚其检查目的和指标的含义,今天,重医大附一院健康体检部继续为您解读。

21、如何解读乙肝检查结果?

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c-IgM阳性提示HBV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但亦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感染乙肝病毒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展为慢性乙肝。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因此,我们平时所讲的乙肝多指慢性乙肝。对于乙肝检查结果的判读,还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肝功能以及肝组织活检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下面我们对常见几种乙肝检查结果进行简单解读。

(1)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

(2)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轻微,称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3)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称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

(4)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称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小三阳”)。

22、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23、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后,一般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24、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预防宝宝感染乙肝?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25、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怎么办?

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用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性生活时最好使用安全套。另外,定期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也是预防的措施之一。

26、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其主要危害在于丙肝病毒(HCV)慢性感染容易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27、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传播,是HC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主要有: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2)经破损的

皮肤和黏膜传播;

性传播;

母婴传播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28、丙型肝炎有哪些危害?

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转为慢性感染,丙肝的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慢性丙肝易进展为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感染HCV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HCV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HCV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1%~7%。

29、为什么要做丙肝抗体检查?

据卫生部《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显示,年我国丙肝报告发病人数约15万余人,相当于平均每3分钟就发现1例丙肝患者。丙型肝炎尚无疫苗可预防,一旦感染,仅有20%患者能自发清除病毒;由于丙肝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常被隐匿;若任其发展后果严重,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而丙肝抗体(抗HCV)是检测人们是否感染丙肝的一种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它是机体感染丙肝病毒后产生的针对HCV的抗体。感染HCV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呈阳性。

30、抗HCV阳性有什么意义?

(1)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约50%-70%的患者在血液中就可检测到抗HCV阳性,感染HCV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呈阳性。但抗HCV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毒的作用,对人体没有保护作用,只说明机体既往感染过或正在感染HCV。

(2)尽管我国自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HCV的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除HCVRNA阳性者。如果由于输血制品后检查发现抗HCV阳性,有两种可能,第一:原血浆含有丙肝病毒,经过严格的血制品生产工艺,病毒已被灭活,但仍含有丙肝抗体,输注后不会感染丙肝;第二:血制品含有丙肝病毒,未严格按照生产要求,没有将病毒灭活,这种血制品既含有丙肝抗体,又含有病毒,输注后会导致丙肝感染。

所以当检查发现丙肝抗体阳性时,尚不能完全确定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核酸(病毒RNA),若丙肝病毒RNA阴性,只需动态观察丙肝抗体,如果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并最终阴转,基本可排除丙肝病毒感染。

31、哪些人需要做丙肝抗体检查?

曾有输血或血制品史;接受器官移植、透析治疗;使用不洁的注射器、牙科器械、内镜检查;有不洁性生活史者均需作丙肝抗体检查,除外丙肝感染,另外,对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反复异常者,也需进行丙肝抗体检查排除丙肝。

32、什么是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早期损害主要为具有特征性的皮疹,如生殖器部位出现无痛性糜烂、溃疡,全身广泛性、对称性、密集斑丘疹等;晚期还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骨骼及心脏等,病程迁延不愈,可危及生命。近年来梅毒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其危害较大,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33、什么是梅毒抗体?

感染梅毒螺旋体数周后患者血中可检出多种梅毒抗体,梅毒抗体阳性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抗体包括非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用于初筛实验和疗效观察;检测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主要用于梅毒确认试验。

34、如何发现早期梅毒?

在不洁性接触后的2~3周,若发现阴茎、外阴、阴道、子宫颈等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硬结、表面糜烂;或出现性交出血,发现大腿根部淋巴结肿大,应警惕梅毒感染,医院检查排除早期梅毒。

35、梅毒的传播途径?

梅毒患者是梅毒唯一的传染源,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螺旋体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

(2)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和胎传梅毒;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36、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年才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它是由于感染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大量吞噬、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T4淋巴细胞,使免疫系统崩溃,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引起一系列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发生,从而导致死亡。

37、什么是HIV抗体?

HIV的检测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其中对病毒抗体(HIV抗体)的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HIV抗体检测包括初筛实验和确认实验。HIV抗体检测必须在取得相应资格的初筛/确认实验室进行,在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后再做确证试验,确证试验阳性者才能确定为HIV感染。HIV抗体产生时间一般在感染HIV后4~12周出现。

38、HIV病毒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播?

HIV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2)血液传播:

1)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制品;

2)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

3)外科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未消毒等。

(3)母婴传播:即围产期传播,感染了HIV的母亲通过胎盘或分娩时经产道,以及通过哺乳将HIV传播给婴儿。

HIV感染者的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有少量病毒,但传染性不大。与HIV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被传染,病毒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39、HIV抗体检测阴性就没有感染HIV吗?

不对。当机体感染HIV病毒后,有一段时间检测不到HIV抗体,这一时期称为窗口期,一般持续2~8周,个别可达6个月,这阶段虽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病毒,属于感染者,所以发生高危行为后,如果检查HIV抗体阴性,需要在3月后再复查以排除HIV感染。

处于艾滋病窗口期的感染者是隐匿且最危险的人群,如果输入处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与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发生性接触等,都会有感染的危险。

40、感染HIV后早期会有哪些表现?

接触HIV病毒后7~10天左右,机体会出现轻微和短暂的类感冒样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皮疹、夜间盗汗和淋巴结肿大等,大多数经过对症处理或休息后,2~3周后可以恢复正常。

淋巴结肿大是艾滋病的最主要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等。一般出现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约30%的艾滋病患者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41、如何预防HIV感染?

由于目前没有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避孕套是预防性生活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3)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经过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制品。

(4)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有注射器。

(5)HIV感染妇女应避免怀孕、哺乳。

(6)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分享内容,或者在订阅号里搜索“重庆医院”并







































白癜风该怎么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z/6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