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广场未建先被分割
广州电力部门施工队进驻欲建8000平方米变电站 邓世昌广场未建先被分割 海珠区文化局计划局表示此举破坏计划,电力部门称建设已获相干批准 计划4年的邓世昌广场面临夭折。近日得悉,位于邓世昌广场计划地块中的宝岗变电站在2005年12月29日进驻了施工队,并准备开工建设。目前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出版局已对承办该工程的广州市智弘建筑鉴定与处理有限公司发函,表示不同意广州市供电局在邓世昌广场范围的地块上建变电站。 历史与现状 广场计划早已出台 施工队进驻欲施工 据邓世昌纪念馆副馆长陈秋明介绍,1994年海珠区在原邓氏宗祠的基础上建成的邓世昌纪念馆有1万平方米,邓世昌纪念馆是广州市唯一的由中宣部定名的名人纪念馆,也是广州市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由于历史的缘由,目前仅剩下4700平方米,而且周边杂乱的民宅、工地显得和纪念馆特别不协调。2002年初,17名市人大代表在视察后,建议在纪念馆前兴修邓世昌记念广场,并将其列为广州“十年一大变”的重点项目之一。 陈秋明介绍,早在2004年,广州市计划局(穗规函[2004]889号)就已同意了邓世昌广场的建设项目,并对原邓氏宗祠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重新核定。将邓世昌广场选址定在海珠区宝岗大道8号地块,即原邓氏宗祠和周边民居一带,占地约23450平方米。 而昨天在现场看到,与邓世昌故居一墙之隔的地块现已被围墙围了起来,红底白字的“110千伏宝岗变电站工程”横幅非常醒目。 陈秋明介绍,本来施工队在去年底就已进驻准备施工,但由于海珠区文化广电出版局发函阻挠才暂时未开工,但这其实不表示变电站的工程会停止。 各方观点对碰 海珠区文化局:供电局擅自开工 据了解,在供电局施工队进驻的当天,海珠区文化局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广州市文化局。海珠区文化局认为,该工程施工目前还没有得到广州市计划和文化部门的批准。 另外,据海珠区文化局文物保护有关负责人介绍,文物保护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博物馆对馆内温度、湿度、光线都要严格控制。很多文物不允许拍照就是为了避免照相机的闪光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灯对文物造成影响,在紧邻邓世昌纪念馆的地块上建变电站,不但影响了邓世昌广场的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担心其电磁辐射将对纪念馆造成不可估算的破坏。该负责人表示,此举也违背了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条例。 南区供电局:已获先行建设批准 对于海珠区有关部门的说法,负责宝岗变电站工程的广州供电局南区供电局一名姓袁的负责人表示,变电站开工有合法根据。从《关于2006年输变电工程迎峰度夏项目准予先行建设的请示》中看到,宝岗变电站是广州市供电局在2006年度申请先行建设的项目之一,而广州市建委已于2005年11月作了同意批复。 另外袁先生介绍,他们在10年前就已被获准征用紧邻邓世昌纪念馆的8号地块。由于拆迁进程中遇到了麻烦,所以拖到现在才开工。考虑到旁边的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南区供电局最新的变电站计划方案已下降了变电站高度,并争取使外墙装潢和邓世昌纪念馆的风格保持一致。他还说,变电站的建设已通过环保测评,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室内设计也不会在周围构成雷区。 海珠区计划局:变电站或使4年计划毁于一旦 据陈秋明介绍,海珠区区计划局今年4月正式启动计划编制时,对变电站的详细情况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变电站的位置恰好在计划中的邓世昌广场的中间,而且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不管怎样对2万多平方米的邓世昌广场计划肯定有影响,但是具体影响有多大目前没法预计。海珠区计划局认为,如果宝岗变电站按计划兴修成功,那末各单位4年来对邓世昌广场的精心计划将会毁于一旦。 海珠区文化局文物保护有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区内找一个合适建设变电站的地方,然后进行异地置换。而袁先生对此则表示难以接受:1是变电站更换位置后不方便电源的散布;2是南区供电局做了10年的前期工作,若要搬到另外的地方,就一切都要重来。 相干 城区“插进”变电站,站址难觅,公众担心多,有民提出―― 变电站可否建在地下? 专家称可减少电磁辐射但造价高10倍 本报讯 (/严丽君 实习生/薛冰妮)日前,邓世昌纪念馆附近建设110千伏宝岗变电站引发市民诸多争议。广州电力压力愈来愈大,深入城区的变电站建设燃眉之急,而市民又耽忧电磁辐射,可谓矛盾重重,怎么办?昨日,1电力系统职工在广州计划的论坛上提出建设地下变电站的建议。 变电站建设可地上地下相结合 发贴人称地下变电站其设计可分为全地下和半地下方式,可与城市规划和地上建筑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其建筑可独立建设,也可与其他建构筑物结合建设,具有节省地表占地、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特点,适合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 还有友跟帖道:“电磁辐射等在地底下是很容易被屏蔽的,建个铁或铝皮箱就行。在开放的地面就比较难办到。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地下变电站可否与民用建筑合建? 一名不知名的人士在上还专门针对广州的情况探讨建设地下变电站的问题。他建议,地下变电站可以与民用建筑合建。通过采取无油化装备,全站无易燃、易爆物,既简化消防系统,又可将火灾的影响局限在地下,而不致影响到地面消防的安全性。地下变电站的透风系统与地面站不同,其装备的散热透风可依托机械透风。 据了解,上海、厦门等地已有地下变电站。去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一座全地下变电站厦门11万伏湖滨南地下变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 专家称:地下变电站好处多但造价贵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迪云教授说:“建设地下变电站好处多,但是造价比传统变电站的造价可能高出10倍。”他分析,近几年广州供电负荷猛增,使变电站的散布愈来愈密,并逐步深入到市中心人口稠密区。在城区“插进”变电站,用地紧张,站址难觅,同时征地拆迁费用非常昂贵,另外防火、防爆、防噪声的要求特别高。 他认为建设地下变电站不失为一个新思路。首先变电站会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导体,变电站建在地下就有了屏蔽,可减少电磁辐射。同时,可以勤俭土地,勤俭空间,另外,在战争时期地下变电站不容易被敌方破坏,比较安全。 他认为是不是采取地下变电站,采取全地下还是半地下要因地制宜。采取地上变电站还是地下变电站,一方面要斟酌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经济上是不是可行,还有环保方面的要求,不能只顾一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z/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