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春在《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火锅篇》中说的一段话,给我感受极其深刻,以至于读过一遍,几年都忘不掉。
“鸭血块从夹起到落肚,唇舌拨弄、食物滚动,汤汁溅到满口,舌尖、舌根、舌底和侧面都是味道,整个过程形成的一种流畅感,让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这种酣畅的满足感,能让我们变得健康和美好,这将是世间最完美的事。
而淋漓下去会让我变成温水里的青蛙,那可要学会“暂停”。
凡事都有利有弊,而且不是无限,还会相互转化。
“暂停”的意义,是让我们把握好度,就是既保持美好,又能避免走向身体沉重、脸上长痘,也就是体重超标的反面呢?
我从斤减重15斤,并保持了十余年的记录中,总结出一个终极方法,就是找饥饿点、饱了就停止和识别食品标签这三个具体步骤,还原身体的本能,让瘦身不再是个梦。
一、找饥饿点,开始用餐饥饿点,是进食的起点,也称为三分饱,从对食物由无动于衷到敏感,想吃了,就像日日相见的同学,通忽然间就觉得好看了。
对于三分饱的感受,有的人说是,饿的是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咕叫和两眼冒金星。
我的感受是做事动力明显下降,说话音量突然减小、思考速度变慢,也就是身体开始冒虚汗、发冷,感觉像是被掏空。
如果此时忽略了这个感受,达到了临界值,身体深处则会像头猛兽扑来,瞬间暴发的进食冲动,也像那头野兽一样,势不可当,后果不堪设想。
为避免被饿怒,我们刻意要练习的就是打到这个饥饿点,一方面是及时补充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糖果、饼干和水果等。
同时,我们也要细区分食欲与身体缺水、大脑的馋间的差别,避免判断失误,开始进食。
找饥饿点的终极目标,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不饿不吃,饿的时候要及时进食。
二、专注吃饭,感受饱足吃饱了,就停止进食,这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生下来就会。
可是如今,却变得有些尴尬,一是分不清吃到什么程度算饱;二是明明撑了,却停不下来。
所谓的饱足,即指七成饱,就是胃虽然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下降,撤走食物、换个话题,也不成问题了。
那好,问题是明明饱了,可有时仍然停不下来,我想原因有二点: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打开一样食物,就必须吃完;光盘行动,否则就是浪费粮食,会让人产生罪恶感。
2、社会环境的熏陶
自助餐时忍不住地要吃回本;应酬时,喝到烂醉吃到扶墙,这才算给足了面子,尽了兴。
那么,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如何能专注吃饭,吃到饱足,同时又能照料他人感受呢?
我的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用餐”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
譬如,可以像作者张春一样,仔细咀嚼、好好品尝食物的美味,发现一些食物最好的时刻,找到最顺畅爽快的吃法,分享给大家,表示自己在尽兴,而不一定非要用“吃得多”来表示“好吃”和“满足”。
同时,进餐中要暂停一下,感受身体,还饿吗?满足了吗?过饱没?是不是非要一口不剩才行?
如果能跟自己多进行这样几次互动,那就能体会到“最后一口”的满足感,在七分饱时停下来了。
如果吃不完,怕浪费,可以打包。
刻意练习专注吃饭、感受饱足的能力,就能既享受氛围的愉快,又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两全其美,真正尽兴。
三、看食品标签,避免吃少反胖瘦身的朋友们,都知道打造能量缺口。也懂得方法是要少摄入食物。
但少摄入多少,才算真正减少了-大卡能量呢?
有些人,喜欢用食物体积大小来估算食物能量,出现的问题是:吃少了反倒胖了。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判断食物能量多少的方法。
今天,我想分享给喜爱零食的朋友们,一个简单的避坑方法:看食物包装上的食品标签。
食品标签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分为配料清单和营养成分表两部分。
配料清单,是按照含量多少依次排序,成分最多的排在最前面,后面的则越来越少。
学会看配料表的好处,帮助你会发现一些名不副实的食品,比如鸡蛋黄油饼干,成分表里,鸡蛋排在第11位,黄油更是没有。
营养成分表,从第二行往下,分别是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每一项后面的数字就是它们各自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含量并非是一整包食物的,而是指每克食物中含有的这些成分。
这样标注的好处有两个:
1、方便计算总能量。
比如,一包食物克,每克能量为千焦,现在你吃了一半,即克,那你摄入的能量就是:*2.5=0千焦。
1千焦约等于0.25大卡,所以半包食物说明你吃掉了1大卡的能量。(为方便理解,取整数)
2、方便不同食品间比较。
因为都是克,一看营养成分表,就知道哪种食物能量更高。
假如,你去超市选购早餐面包,面对货架上数十种,你就可以把喜欢的拿出来,对照着营养成分表,选择能量最低的那种就可以了。
那就多多练习学会看食品标签吧,让我们做个心里有数的聪明食客吧。
小结一下,面对体重超标,而又管不住嘴的自己,需要暂停一下,尝试这三个小方法吧:
一是找准饥饿点,及时开始用餐,避免情绪进食;
二是专注吃饭,感受身体的饱足时,自然停下来;
三是学会看食品标签,算好能量,避免吃少反胖的窘迫。
当我们还原身体本能,饿时吃,饱时停,身体就会恢复原本的平衡,瘦且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z/1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