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年上映的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班》再次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拉入人们的视野,“飘洒”漫天飞舞的试卷成了学校多年来延续的“传统”,幽默的讽刺的教育的诟病。
而这部电影让人隐痛的不是教育的优劣,而是电影中的马皓文(邓超饰演)与闫主任(李建义饰演)的角色冲突,告诉我们,父亲这个角色该如何饰演。
一、英雄与凡人
作为90年代人人羡慕的马皓文,乐观、体面、有文化成了他的标签,尤其是手捧亚运火炬的马皓文,在儿子马飞眼里就像散发着能量之光的英雄,崇拜向往。
但是,命运就是如此的坎坷,昔日的“英雄”伴随着一座大桥的坍塌,跌落神坛,沦为凡人。
牢狱的大门阻隔了马皓文与马飞,马飞再也看不见心中的“英雄”,却能听见“马皓文是个坏蛋”,马皓文再也没有了标签,成为了一名人人厌恶的犯人(谐音“凡人”)。
短短七载,马飞成为了班里的“拖油瓶”,马皓文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局促的生活,无情的嘲讽,野蛮的轻视,一记又一记的重拳狠狠打在这对父子的身上。
而闫主任的儿子,也从昔日的学霸,变成了整天游荡在学校周围的疯子。
真是一对苦命兄弟。
二、勇敢与懦弱
有苦难言的马皓文并没有对儿子马飞实情相告,而是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搪塞了儿子七年的“空窗期”。而马飞眼中的父亲再也没有了能量光,只剩下岁月的白发和隐忍的坚强。
面对生活的连番挫折,马皓文勇敢而坚强,没有懦弱的蜷缩在一个角落里;
面对闫主任咄咄逼人的轻视,马皓文勇敢地接受,一个赌注换来儿子的成长;
本以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不知所踪的儿子,可以打到这个英雄,而不曾想马皓文的勇敢坚持,坚持儿子一定可以听见,一定可以回到我身边的信念,深深的打动了观影的我,一名父亲所能散发的所有能量。
马皓文彰显了一个男人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残酷的挫折,应该勇敢地接受,一味地逃避,那就注定失败。这只能是父亲才能告诉你的。
马皓文教会马飞筑造一个强大的心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
相比较作为父亲的闫主任,却不敢面对自己的“疯儿子”,甚至对外界都不敢承认自己有个儿子,懦弱的性格缺陷彰显无遗,而他的儿子也被“玻璃心”的性格缺陷,变成一个疯子。
三、梦想与现实
饱满的梦想与现实的骨感一直是矛盾的两面,说到梦想一定会扯到现实的无奈,而马皓文却不是这样,他告诉儿子必须拥有一个梦想,一个自由的梦想,不是我让你有的梦想,而是你心中的梦想。
所有艰苦学习的坚持,所有无情打击的坚强,都在为你的梦想涂上美丽色色彩。而马飞相信父亲的话,时时刻刻尊重自己的梦想。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其实孟子老师早就告诉我们,心志的强大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知识是日积月累的反复学习,而内心则是需要经历困难才能磨练成型的。
父亲,这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是子女心中的英雄,又是子女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指明他们未来飞翔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k.com/jbzz/14804.html